第(2/3)页 岐阳王,李文忠! “爹,儿子来了。” 李文忠跪在蒲团上磕了三个头, 随后起身为灵牌插上三炷香,默默跪回原位喃喃自语。 “太宗驾崩三年,太祖也驾崩两年了,现在,儿终于看到为你平冤昭雪的机会,朱棣和儿说,等到他靖难成功,就会为你翻案,会把你抬进太庙,同时,国朝兴建武庙,您会是十哲之一,位在徐、常二人之上。” “不过,儿并不相信朱棣,他的野心太大,像极了太祖,他的话能有几分真假。” “儿一直想去找陈云甫,因为我总觉得他好像在准备着什么,齐德是个什么样的废物,国朝上下有目共睹,我怎么也不信,齐德能赢陈云甫。” “父王,事关咱们家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到了,请您赐下明示,告诉儿,儿是该选朱棣还是选陈云甫。” 李景隆一头砸在地上。 其实他也就是来寻个心安而已,哪里还能真指望一块灵牌给自己什么指示吗? 默默擦干脸上的泪水,李景隆站起身离开祠堂,门房来禀,说五军府送来了一纸讣告。 淮安侯华中死了。 李景隆眼角猛然抽搐数下,遽尔扭回头看向祠堂。 父王显灵了? 现在,李景隆知道该怎么选了! ...... 谷嘩 出大宁往西南一百余里便是山海关,经山海关往南是津口,后改平津,朱棣由此渡船南下,便取天子渡津之意,为天津。 津口港虽扼住勃海湾之险要,但因为朝廷多年海禁,因此一直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辽东大开发以来,金州、复州接连兴建大型港坞,连带着津口也得到了发展,每日往来河北、辽东的海船络绎不绝。 物资的输送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经略使,咱们到了。” 随着一艘挂着‘辽东经略’大旗的海船进港,辽东经略使俞以丰从此处下了船,不远处,一个体态发福的青年男子迎了过来。 “经略使辛苦。” “见过世子殿下。” 来迎接俞以丰的不是外人,恰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 “本官总算是不辱使命,赶在燕王的令期之前,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十万套兵器甲胄全数送来。” 俞以丰让开身位,指着身后一望无边的百余艘大型海船笑道:“请世子殿下核收。” “不用不用,经略使办事,父王是绝对信任的。” 朱高炽连忙摆手,他哪里能去真的点数,朱棣这次起事,可是全靠着俞以丰这位大管家呢。 没有辽东,十几万大军饿都饿死了。 “父王和晋王都已在南郊大营,眼下已经备好了宴,我带您过去。” “有劳世子殿下。” 俞以丰含笑点头,同朱高炽上了同一驾马车,自津口港赶赴丰台南郊大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