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回关内万民随女主,望长城老臣逝归途-《大隋王朝》


    第(1/3)页

    凌晨的光亮,已经渐渐升起,这个令人煎熬的黑夜终将逝去,颉利可汗大败消息已经传到定襄城,康苏密瘫坐椅子上,他知道大势已去,等待援兵已无指望,两眼茫然,一时没了主张。

    像落水狗一般的哲落,原本是个胆小之人,跪在地上不敢说自己被俘实情,心思一转,抬起眼皮,假意劝道:“将军不如跟随萧太后降唐,尚许还有生路?倘若死守,只恐城中汉人不战自乱。”

    康苏密沉静的坐在太师椅上,闭目难过,对着哲落挥了挥手,虽然没说什么,但这也已经是默许投降了。看着沮丧的康苏密,哲落算是保住一命,心中窃喜,静静退去。

    大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后隋使节与大唐军队达成和议,后隋王朝举国南迁,废除王号,并入大唐。

    自此远在塞北孤立十年的后隋王朝,终于寿祚尽终,易帜归唐,太皇太后萧珺传下懿旨,诏告定襄百姓退位归唐。

    萧珺亲笔拟定的榜文,在定襄城的大街小巷,四处张贴,定襄城的百姓走上市井街头,七嘴八舌议论着当下的时局。

    定襄城是个关内汉人移民之城,多数是突厥入雁门关的时,掳掠来的汉人百姓,也有早些年在此流放的汉人俘虏,突厥百姓不多,即便有些突厥百姓,生活上也已被汉人同化,与中原人的生活迥然无异。

    掳掠来的汉人,经历了这些年,依旧思念着关内的水土,听说萧珺要归唐,人们无不充满渴望和期待。围观榜文的人群中,萧珺的退位懿旨张榜公开,围观人群中一个书生读道:

    “大隋太皇太后懿旨:大势将定,天下太平,今昭告大隋子民,天命所属,唐主当兴,四海九州,万众仰望。念及故土家乡,思盼离别亲眷。太皇太后及隋王,即日退位,携民内迁,还归故国。愿归大唐者,三日之内随军南去。”

    懿旨张贴告民,留在定襄的前隋遗民,汉族子弟,翘首以盼,归心似箭,一个个闭门锁户,携家带业,都巴不得跟随萧珺一起返回故土,随军南还。

    长话短说,百姓纷纷归顺南去,成群结队,老幼相扶,离开定襄。沿途护卫的后隋将士,换用大唐旗帜,护送而行。

    而唐将李靖、驸马柴绍亲往定襄城下恭候萧珺,萧珺与杨政道同乘一辇,缓缓出城,与大唐将领一一见见礼,只觉迎面一人倍感眼熟,那人看到萧珺,上前一步,撩袍跪倒,俯首拜道:“末将皇甫无逸拜见萧娘娘。”

    萧珺豁然想起,想当年隋炀帝刚登基时,汉王杨凉起兵造反,正是皇甫无逸的父亲皇甫诞抗节不从,大义凛然,这让萧珺对皇甫一家肃然起敬,时而今日,萧军花甲之年尚能再遇皇甫无逸,顿感触景生情,十分感怀,便问道:“皇甫将军,别来无恙?”

    皇甫无逸作揖说道:“出征之时,唐主再三叮嘱,大隋皇室遗民,只要真心归顺,内迁长城,大唐优礼相待,不异于本国子民。”

    萧珺笑着感言:“如此甚好,老身漂泊多年,终于等到回家之日,劳烦各位将军前面开路。”

    众人大喜,李靖命皇甫无逸亲自护送,一路南下,回归大唐。真可谓

    十载后隋一朝宣,萧后退位秉承天。

    久怀离乱大业恨,心盼盛世贞观年。

    眼望汉人流离苦,身逢战乱漂泊悬。

    岁月消逝草原泪,心绪终归故国间。

    定襄城收复,后隋易帜,招榜百姓移民南归。唐军的八百里快报,奏捷京师长安,文武百官纷纷上朝拜贺,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大殿,看着奏章,欣喜有佳,高兴得对众臣说道:“各位爱卿,如今定襄大捷,隋主易帜,归顺大唐,还带回了子民无数,朕素来爱民如子,诸位爱卿商议一下,看看何处可安置内迁的百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