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黄河清,圣人出,时疫散-《锦衣卿相》
第(1/3)页
周绥靖与周乐臻两人当街纵马,坏了百姓生计,被李御史参奏。如今两人被周武煦罚去校场站岗。
六皇子想起父皇面沉如水的脸,诺诺受教。
韩韫玉收了书本,玉琢般的脸幽沉,慎重,“时疫者,国之祸事。时疫起,十室九病,朝染夕亡,传染者难有活口,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
六皇子生来太平,甚至从未听过时疫之名。此刻被他沉重的话所震慑。脑海全是哀鸿遍野,尸骨无存的画面。
即雪灾后,这是他第二次感受人间疾苦。
“那登州和苏大人……”
他黑白分明的眼睛里充满担忧。
“浮尸百里,民不聊生。”
韩韫玉声音很轻,很淡,却让六皇子心中一颤。
许多年后,纵使他坐享太平数十年,仍记得幼时老师脸上的刺痛和眼尾的红晕。
那个清冷出尘,惊才绝艳的年轻公子,只有谈及苏大人时,才有了一点人气。
“江山易定,明君难为,百姓乃君王之责任。百姓安,则国安。”他神情冷淡,字字珠玑,“今日就先到这里,殿下回去细想臣课上之言,写一篇短语交于微臣。”
从皇宫出来,韩韫玉径直去了工部。
前头那批物资在苏希锦等人,离开后的第三天运输出去,瞧着也快到了。
这些天工部应做第二批,然原本说好的日子却一再推迟。
苏希锦匆匆赶到隔离所,终于在东隔离区见到了王通判。
“你把隔离的百姓放了?”
她气势汹汹,上来便是质问,连最基本的称谓也没有了。
附近都是行走的百姓,见她怒气冲冲,纷纷停下来看热闹。
“是,”仿佛早料到她会来,王通判干脆承认。
“马上将人召集回来。”苏希锦睨着他,吩咐身后的郭久让。
蒲帷之则在她身后,既不阻止,也不劝解。
王通判厉声斥道:“不许去。”
他面目冷凝,执拗顽固,“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苏大人打的什么主意。将百姓圈在一起,任他们自生自灭!说的冠冕堂皇,还不是走前朝的老路?”
还未散去的百姓听见此话,纷纷围了上来,警惕看向苏希锦。连一直贴身跟着她的李全牛和金木雷都忍不住怀疑起来。
“究竟是关押还是隔离,苏大人心知肚明。”
苏希锦气得手指发抖,原以为来时第一天便讲清楚了,谁知他这么轴。
“圈?本官可有安排饮食?可有安排医师?”她深吸一口气,“我且问你,把他们放回去,那些身体健康的百姓怎么办?”
“自然是居家团圆,阖家欢乐。”
“团圆?欢乐?”这次轮到苏希锦冷笑了。
“你知不知道,他们之中有鼠疫感染者?你将他们放回去,传染给未曾染病的百姓怎么办?”
王通判不以为意,“可他们都没犯病,你将他们与可能染病者关押放在一起,何其无辜?”
“他们无辜,剩下的百姓就不无辜?甚至登州城外其他百姓不无辜?”
“鼠疫者,一传十,十传百,王大人非要让整个登州城的百姓都染上时疫才肯罢休?”那是十万人!
十万人甚至更多,隔离五千,筛选出染病者,再对感染者进行治疗。
她算得好好的,没想到被王通判坏了事。
苏希锦心头失望,“来时韩大人曾言,你王通判虽迂腐固执,然忠君爱民。是以本官对你一直容忍、新任有加,甚至你顶撞上级,本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万没想到酿下如此大错!”
王通判微愣,许是不知自己名声传到了京城。
“下官没放发病者,”他眉头微皱,声音渐缓,“大人可知登州城内有多少百姓?每日饮食几何?这么多人关押下去,迟早弹尽粮绝。”
“那就开仓放粮。”
果然还是个孩子,王通判心存轻视,“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放了。”
“那就去青州、密州调,两州没有,就奏请陛下从国库调。”
这么简单的程序还用她说吗?
“调?大人说的何其容易,”焉知各州知州爱惜羽毛,顾全自身,生怕时疫进城,“登州城门不开,百姓迟早会饿死。”
最后一句话,他说的格外大声,不曾离去的百姓纷纷心慌意乱。甚至又冒出出城的想法。
苏希锦眸子一动,说什么都不能开城门。
如今时疫只在一城,一旦打开城门,便祸及全国。
“城中粮食还能支撑多久?”
现在纠结谁的责任已经无济于事,唯有想办法解决目前困境。
“最多六天。”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