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天命所归-《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2/3)页
修堤坝可不是想修就能修,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还要懂得对地形的勘探,修在正确的地方不止能显示效果,必然也会因为蓄水而成的湖泊多了,给整出一个鱼米之乡。
首先,智瑶是得到了窦犨的效劳,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勘探,进而有能力去完成一系列的水利工程。
没有郑国,秦国并不是无法修渠,只是他们花在勘探和启动工程之后的耗时绝对是倍增;没有李冰,秦国能不能修成都江堰则是有点不好说了。
一系列的事情只证明了一点,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专项人才总是存在其战略价值。
比较让智瑶意外的是老子的态度,只因为能够增加粮食产量,一下子让老子觉得是一个大事业。
这件事情是不是侧面说明老子很明白“民以食为天”这一句话,并且老子看待晋人、楚人、齐人……反正都视为诸夏的一份子,不会因为水利工程完成会让智氏实力大增产生顾虑?
别忘记老子是一位能写战略级别著作的人,不可能没有预估到一旦智氏的计划完成,实力方面会提升多少倍。
智氏强大了等于晋国的实力也跟着增强,恢复元气的晋国又要镇压诸侯不知道多少年。
“晋为伯,中原之幸也。”老子给了智瑶答案。
智瑶的教育中,读史和明史占了不小比例,结合自己的思想,一听就懂老子讲的是什么意思。
晋国称霸阶段,列国的互相兼并变得异常迟缓,关乎到重大变局的就只是齐国兼并了莱国。
也就是说,晋国扛起了帮周王室维持秩序的大旗,不止带领诸侯跟敢问鼎轻重的楚国一再大战,其实是保证了很多弱国、小国不至于遭到周边列强的吞并。
近几年的情况好像也在证明那一点,晋国内乱顾不上外部,仅仅是楚国就灭亡了两个国家,蔡国也进入了楚国安排好的锅里在炖着。
老子用怀有深意的目光看着智瑶,又说道:“智氏强,瑶执政,或是诸夏之幸。”
本来跟老子双眼对视的智瑶挪开了自己的视线。
诸夏有一句谚语叫:人老成精。
活得久,经历的事情一多,老人家跟某某谁接触,再去看那人的家庭背景以及实力,结合那人一贯的表现,再从有限的言谈进行分析,大致上能猜测出有什么目标了。
智瑶之所以挪开视线,纯粹是有些心虚。
本身就是管理学大佬的老子,他已经从智瑶的一系列计划中窥探到了未来,不是智氏遭到其余卿位家族联合打死,就是智氏将那些卿位家族打死,可能智氏也会带上盟友一块玩耍,总之智瑶一定会大大改变晋国的内部格局。
当然了,老子也就想到智氏会大放异彩,乃至于料想过智氏想要代晋,其它的层次因为没有前例,再加上思维已经固化,肯定没往智瑶要完成大一统去想。
老子能猜想到智氏代晋,其实是有过相关的前例,比如成汤武革命和周室代商。
成汤是灭夏,又展开了很多的新制度,既是所谓的革命。
之所以说姬周是取代殷商,主要是姬周也是走殷商那种“天下共主”的路线。
他们走了很多地方,绘制山川舆图的时候,将一处处低洼地点给标注出来,后面那些地方就是蓄水成湖的位置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