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 动员令-《明耀四方》


    第(2/3)页

    没错,这就是指挥官人选,朱棣常年用兵,十分清楚打仗不是儿戏,必须要有丰富战争经验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务。

    按理说,明朝不缺名将,但因为老朱时期杀的太凶,唯数不多几个已经垂垂老已。

    最后矮子里面选将军,挑中一个叫‘邱福’的老年将军,这人是谁张新不知道,反正不出名,但他是朱棣当时的唯一选择。

    无奈之下,朱棣把十万人交给邱福。

    临行前,朱棣和张新一样,就跟女儿出门似的,那真是操碎心,千叮万嘱千万不可轻敌,要谨慎用兵,看准时机再与敌人决战

    芭啦芭啦一大堆,犹如碎碎念。

    邱福表示‘老夫一定谨记’。

    不算完,大军走后一天,朱棣还是不放心,总感觉像丢魂似的。

    于是又派人骑马追上大军,派人告诉邱福,‘如果有人说敌人很容易战胜,你千万不要相信(军中有言敌易取者,勿信之!)。’

    邱福收到皇帝指示,表示一事实上不会辜负圣上信任和期望。

    总的来说,朱棣做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第六感还是很敏锐的,他意识到这次出征最大问题是轻敌冒进,是主将不太牢靠。

    所以一遍又遍叮嘱,在军队出发后,甚至还派人专程赶去传达指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后来事实也证明,朱棣分析的全都对,堪称料事如神,犹如这场战争剧本是朱棣亲自编写的。

    而邱福确实不牢靠,这是一个左耳进,右耳出的家伙,遇到这样的主师,派头听话的猪过去都许都比他干的好。

    最后结果是——全军覆没。

    十万精兵啊,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看看,永乐时期堪称大明最高光时刻,就这也缺名将。

    最后,身为皇帝,朱棣不得不出亲自出马,穿上战甲,拎起战刀,他亲自指挥大军把鞑靼打到所剩无几,永不翻身。

    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张新现在不培养名将,难到以后也要自己披甲上阵吗?

    张新不反对亲力亲为,可是他的目标可不止北方。

    即要北上,也要南下,还要东出,又要西进,如此,把张新劈八瓣也不够用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