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烟波浩荡,白云间,山就是如此。 梅雷尔森深吸一口气:“答案啊,果然,这就是答案啊!” “原来是这样的。” 林轩已经将地星上,毕加索有关绘画艺术的探讨完完全全讲给了梅雷尔森听。 这些东西,地星上绝大部分学画的人都没有这种级别的理解。 有些人可能有过这种思考,但是也不敢细想,不敢去确定。 但作为最顶级的大画家,梅雷尔森知道林轩没有说假话。 毕加索在另一条路上走的很远,但是却没能走到新的境界。 只不过毕加索走这条路天生就是主路,是正道,所以他的地位还在达芬奇和梵高之上。 梅雷尔森如同当年的毕加索一样,见过了真相,于是有着自己的思考。 融合派大师李军也有一些感悟,却不知道是不是和梅雷尔森一样,于是开口:“梅雷尔森大师,你是怎么想的?看出了什么?” 梅雷尔森有些激动,指着画:“画已经说明白了一切啊!!!” “如何在抛弃了形态特征和颜色特征的情况下追求意向,这副画体现的淋漓尽致啊!” 如果让一个古人直接看汽车,他会以为那是犀牛。 可如果这个古人是聪明人,先观察明白了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运作道理,再看到拖拉机,那就不难想象汽车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梅雷尔森现在就是这种状态: “毕加索一开始的选题就错了!!!” “如果他选择的是如何在画一片山的时候不使用真实派和光线派的手法,同时还要表现出意向,那他可能早就成功了。” “但是他选择了牛这个具体的东西。” “具体的东西就有具体的形象,无论每一头牛有什么样的分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特征都是一样的,怎么去抛弃形态画意向?” “但是,世界上多得是无常态的东西啊!” “水是没有常态的,山是没有常态的,火是没有常态的,树叶是没有常态的,花是没有常态的,云是没有常态的,雾是没有常态的……” “世界上没有两座一模一样的高山,也没有两朵一模一样的火焰,也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 “只需要用画笔表达出这些东西的共性,其余的东西都只需要看画的人去脑补。” “这个引导别人脑补的氛围,就是意向啊!!!” 林轩点头:“没错。” “这个词叫做写意。” “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 “最初起源于绘画,兴起于北宋,要求在形象之中有所蕴涵和寄寓,让“象”具有表意功能或成为表意的手段。写意也成为了龙国(包括地星蓝星)艺术审美重心自觉转向主体性的标志。” 写意,是一个非常难以形容的东西,外国人是很难理解到这东西的。 但是作为印象派(光线派)大师,又见识过立体派以及众多龙国古画,并且得到了分析法后,梅雷尔森理解了。 艺术的巅峰,就是写意。 而写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登天。 写意还需要优雅,需要真实,有需要飘渺,需要很多很多东西。 一片一片又一片,无论如何也是写实。 单乾隆帝的枪手帮他写了一句‘飞入花丛都不见’,一首废物打油诗,瞬间成为了写意派代表诗作。 当然了,乾隆并不知道,他的枪手也是个抄袭党,抄袭了郑板桥的“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写意,就是这样,神来之笔,化腐朽为神奇。 但如果做不到神来之笔,那就是腐朽本身。 写意意味着你要放弃现在熟知的一切,去博一个虚无缥缈。 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悟道,是开悟,是天门中开桃花飞仙。 如果失败了,那就失败了。 梅雷尔森此刻恨不得现场就有纸笔有画布,马上去实践自己得到的真知。 李军摆头:“梅雷尔森大师,你分析的不对。” 林轩在台上瞪了一下眼睛,幸好转播镜头对准李军去了,没人看到这一幕。 我特么费尽心思,终于把东西传承下来了。 你要闹什么幺蛾子? 卓越确定这是请来了自己人么? 韩阳确定这是自己人? 梅雷尔森:“哦?李,你有什么看法?” 李军:“实际上,你是从半路开始理解的,理解出了这个结果。”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你只讲了现在自己如何通往写意,并没有讲你如何获得看懂写意这个资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