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藩王先死,小朱笑醒-《我要做太孙》


    第(2/3)页

    朱元璋把辽、宁、燕、谷、代、晋、庆、肃王分封在九边,扼守边境要塞,直面外患。

    这是外屏藩王防线,属于真正的战场!

    把秦、周、鲁、齐、楚王分封在二线。

    而且刻意与驻守九边的一线藩王,拉开了几百里的距离。

    这是内屏藩王防线,就是为了当外敌来袭的时候,哪怕第一条防线全部失效,也有第二条防线作为缓冲,

    在这个时候,朝廷就有时间和精力调集足够的粮草,组织足够多的人马进行反扑!

    而敌人要想占领第二道防线以北的大片区域,就需要分兵驻守,这会消耗他们的兵马数量。

    所以基本上到了这个时候,由于敌人的力量被分散。

    他们还要治理地方,铲除隐患,彻底吞下占领的地方,不但是兵马,在很多方面都会牵扯他们的精力!

    因此,这时敌人已经无力南下了!

    这也正是政权在北方遭遇失败之后,一旦回到南方,就能够起死回生的原因。

    也是北方的敌人为什么不一鼓作气,趁机夺取整个天下的原因。

    不是他们不想,实在是力有不逮呀。

    虽然苟延残喘,但总不至于国土尽丧失。

    也不至于像宋朝一样,北方防线形同虚设,只要外敌入侵,就能杀至京城附近。

    可是自从朱棣迁都北平之后,明朝就落到了和宋朝一样的情形当中,都曾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稍有不慎就兵马围城!

    其中有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还有嘉靖二十九年,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发起了对明朝的战争

    此外还有己巳之变。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后金、蒙古联军绕过山海关,从龙井关、大安口等地进入关内,攻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

    对京城进行了攻击,但是始终没能攻破城高墙厚且有大炮防守的北平城,随着明朝后续援军的不断赶来,皇太极决定撤兵,大明都城宣告解围。

    一个被人打到都城下的王朝,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一个被人打到家门口的皇帝,在朝廷和百官当中又有什么威严?

    设想一下,如果朱棣没有迁都北平,北方的两道屏障仍然存在,或许大明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第三条防线,是在西南和湖广,这是为了防备西面的敌人,彻底巩固政权。

    而在京城周围,则没有分封诸王。

    朱允熥知道,刚才马和的话还没有说完。

    其实北方两道屏障的设置,对藩王也是一种天然制衡。

    一线外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线内屏藩王在中间顶着,这就会导致他们的造反很难成功。

    二线内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一线外屏藩王负责包抄后路,配合中央两面夹击。后者的造反也很难成功。

    所以他们是互相辖制,互相制衡。

    总不至于所有的藩王一同造反吧。

    人聚在一起都是讲究利益,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谁能不争不抢?

    而京城附近因为没有藩王,不担心重演西晋藩王反噬皇权,导致八王之乱的一幕。

    也不必担心像唐朝一样,边境藩镇造反,皇帝拿藩镇一点办法没有。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批评朱元璋,说他分封就是为了宠儿子。

    其实这话有失偏颇。

    因为朱元璋如果真的是为了宠爱自己的儿子,何不把他们纷纷到南边富饶和平之地?

    这样也可以享受安乐嘛。

    还不用担心藩王执掌兵权,对朝廷造成威胁,不至于将来中式之间产生战争,和和美美,何乐而不为呢?

    不敢朱元璋在这件事上有没有私心,但他的出发点、侧重点,总是在天下!

    他是为了天下的安稳考虑,这才如此分封诸王。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刘彻就曾经感慨刘邦为什么不把那些藩王封在北边!

    其实自私一点想,站在汉武帝的那个位置上,谁都会心中不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