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议战-《汉末武圣》
第(1/3)页
关羽从常山征调五千郡兵,而后星夜兼程开始行军。
常山国人口众多,郡兵数量也远远多于并州,是以征调五千并非难事。
只是常山国和下曲阳相邻,时刻遭受黄巾威胁,关羽才不敢征调更多郡兵。
关羽率领大军最终抵达九门,和下曲阳遥遥相望。
九门县衙,关羽召集麾下进行军议。
“下曲阳已经遥遥在望,诸君可有破敌之策?”
诸将闻言,相互对视,却并不任何人发言。
下曲阳有八万黄巾,官兵纵然加上从常山征兆的郡兵,也不过三万之众。
若三万兵马,全都是精锐倒也好说。
然而。
三万兵马战斗力如何,众人自然知晓,并不敢报以太大奢望。
徐晃见久久无人应答,当即上前说道:“我军兵少,又是长途鞍马劳顿,乃疲惫之师。”
“黄巾贼据城而守,占据地利,若贸然交战,恐怕不妥。”
“为今之计,当先令士卒休整,而后派遣斥候打探城中消息,再徐徐图之。”
乌桓中郎将宗员、匈奴中郎将张修,二者闻言尽皆颔首。
关羽闻言,不由眉头微皱。
最终,他将目光放在了贾诩身上,问道:“军师可有破敌之策?”
贾诩摇头道:“公明所言之策,已经是当下最好选择,剿灭黄巾非一朝一夕之事,将军不可太过心急。”
关羽眼中露出失望之色,不过很快就释然了。
现实中就并非小说剧情,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以官兵如今战斗力,哪怕与黄巾军正面交战,恐怕也很难获胜。
贾诩纵然多智如妖,却也不可能眉头一皱,就计上心头。
谋士所献计策,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他们所谓的计策,也只是在僵局中寻找机会,或者提前很早布局才行。
官兵初来乍到,对于敌我双方战斗力,尚且不甚了解。
贾诩也不了解局势,如此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破敌之策。
更何况。
真正能够决定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还是双方将领以及士卒。
官兵初来乍到,敌情不明,若贸然交战,胜负不可知也。
关羽沉吟半晌,心中却有其他想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