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夏收-《三国之我不是蚁贼》
第(2/3)页
不怪王老汉他们如此乐,在大汉下田一般亩产1石左右,中田才有2石多,上田才有3-4石的产量,而刚刚开垦的土地一般亩产连一石都没有,而现在马邑刚刚开垦的土地亩产却达到2石,这已经是中田才有的水平了,也就不怪王老汉他们喜出望外了。
“是呀,新田有这样的产量,老汉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等我们养上一年地,那还不得成为上田。”牛老汉也跟着乐呵呵的说道。
马邑的高层都知道粮食是马邑最重要的事情,在小麦成熟之后大家都过来帮忙,像王磊他们已经进入田地当中不断收割小麦了。
“我们精耕细作自然会有如此产量,不然我们不白辛苦了。”
徐伟却没有觉没有大丰收的感觉,他到又是土化肥,又是弄高产种子,还发动几十万人修建高架水渠,做了这么多事情,粮食也不过提升了一倍而已。亩产2石相当于现代亩产100多斤,这在徐伟看来相当于绝收了。
而这个时代亩产1石不到是怎么弄的!一般先一把火干田地当中的野草,而后牛和犁的家庭,耕一遍田地,因为用直犁,甚至没钱的人家只能用人力耕田,一般翻动的田地不会超过10厘米,而后把种子洒下去,水利设施只看两个水桶,看天丰收了,很多地方连地都不耕,只是放一把火,而后埋下种子,刀耕火种是这个时代普遍的现象,加上因为没有化肥还要休耕,产量自然不高。
所以在这个时代的书籍当中才会大量出现什么‘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说法,因为在这个时代种田就这么粗狂,耕种100亩田地,也只是勉强达到了大汉中产阶级的水平。
要是按照精耕细作,又没有大牲畜的辅助,一户想要种植百亩田地,累死都做不到。
本来徐伟认为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情,亩产怎么也要提升到3石,但显然这些冬小麦让徐伟失望了,他看到田地当中稀疏的小麦,脑海当中全部都是受灾田地的画面,这在现代都要上网哭诉了。
“这算不了什么,等地力养上来之后,以后亩产3石,4石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知道这是新地,肥力不高,等他种上一季大豆,再弄一些土化肥出来,水利也跟上,亩产达到这个世界所谓的上田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