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的情况下,贝多芬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特蕾莎(“巴加泰勒bagatelle”的意思是小玩意儿),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的字样。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这首曲子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在前世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致爱丽丝》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f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 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 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 人们都比较熟悉贝多芬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李小白轻轻舒了一口气,他的手轻轻触碰琴键。 音乐的符号如同流水一般,音符在他的指尖旋转跳跃。 甜蜜而温柔。 周副院长的表情微微一变,他看着坐在钢琴前演奏的年轻身影,忽然对下午的乐器大赏莫名有了信心。 “或许,可以一雪前耻!” 渐渐的,周副院长轻轻的闭上了眼睛,内心因为之前被李小白气的躁动的心情,此刻正在逐渐的平息。 就在周副院长闭上眼睛陶醉在琴音里的时候,琴房的门口忽然出现了一道黑色影子,那是一个披散着卷曲长发妙龄少女的身影。 如果周副院长看到,一定可以认出来人,是沪城大学那位钢琴才女贺琦。 贺琦与周副院长的想法一样,都是想着趁着离大赏还有一段时间,先找个地方练习下午大赏要演奏的曲子。 如果要问安西哪里的乐器最全,那一定是安西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大楼了,就连乐器大赏举办地的音乐大厅某些稀有的乐器,都要从这里运过去。 贺琦与李小白不一样,她不用担心被路人认出来,因为她不是歌手也不是明星,来到安西自然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因为昨天晚上玩的比较嗨,睡的晚了一会,早上不小心睡了个懒觉,所以来琴房晚了一阵。 去年的乐器大赏贺琦就跟着沪城大学音乐学院的院长来过,所以来安西大学音乐学院的琴房练琴,不需要沪城大学音乐学院的院长跟着,她一个人来就可以。 来到琴房后,贺琦正找着目标钢琴呢,还没走两步就听到琴廊深处人谈钢琴的声音,那股琴音让她不自觉的靠了过去。 贺琦就那么站在琴房的门口,呆住了。 这首曲子是贺琦第一次听,她不知道是哪位大家的新作,也不知道琴房里弹奏的是谁,只觉得耳边琴音寥寥,很美好很安静。 贺琦不敢进琴房,因为那样会打扰到他。 聆听音韵,似乎每个音符都在悄悄地叩开着一段青涩的时光,缓缓舒畅的旋律绕梁回旋,这声音,久久不能在空气中散去,悠扬的琴声溢满了每一寸空气。 在音符与音符的协奏间,贺琦不难听出有一串特别的音律,细细数去,16次在高低音部的出现都再现了一种细腻的情感。 音里符间,似乎有一曼一妙女子依稀在音乐声中若隐若现。 藻般的乌发用闪着水晶光泽的发饰细细盘起,唇色如水般润泽,白雪的肤色透出绯红,似乎吹弹可破。她倚着杨柳纤细的枝干,柳絮飘飘洒洒的落下,她抿着唇,翻看一本钢琴谱。 时而,柔和的春风拂乱了她的黑丝,她用手依旧轻掩过去,仍然含笑翻看曲谱。她如春一光美好、动人,却又不乏春一色悄然来临时的那一丝羞涩。 贺琦彻底呆住了。 曲子从一阵悠扬的曲调开始,体现了一种明朗,欢乐的情绪在里面。 中间有很小的一个片断,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