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李有才,通典药房【新年快乐】-《说好的文字修仙,怎么就具现了?》


    第(2/3)页

    至于宅子里的这些老物件,都是在乔迁新居时搬过去的。

    期间也应该搬运了好几次,直到近二十年来,彻底尘封,无人问津。

    应当是从他爷爷的父辈,甚至是再老的一辈流传下来的。

    “看来这次去得好好问问才行,这批东西都有点名堂啊。”

    “说不定王海生那小子的祖上是个大人物呢!”

    摊主自言自语,撩起军大衣的下摆重新坐在了小马扎上。

    那本厚实的《乡下姑娘城里郎》被他丢在了一边。

    他现在可没有心思看小说了,一心都想着发小家老宅的那些古物。

    之前的那批古书中,有几本类似于地方县志的古籍,记载着两百多年前通州府的情况。

    还有一些是制符的书籍应该也是同一时期的,保存的还算不错,这么多年了书页依然坚韧。

    书封上用篆体写着几个大字《通海符箓书》。

    不过上边的内容云里雾里的,还描绘了许多难以看懂的符文。

    他手里有几个古书交流群。

    群内都是同城本地的书籍收藏者,他们从近二三十年的老书、杂志。

    再到建国以来的报纸、书刊。

    再往上就是民国乃至百年之前的书卷、书籍都有涉猎。

    至于竹简、铜简之类的则相对较少,这样的东西通常都是文物,500块钱加一面锦旗上交国家是最好的选择。

    像是线装古书之类的,倒是没有太严格的讲究。

    能够流转至今的基本上都是批量的印刷本,存世量并不小。

    官方的博物馆也有收藏和备份,对此的监管并不严格。

    就像是古铜币的玩家一样。

    摊主名叫李有才,80后生人,深受各种地摊文学和收藏节目的影响,从一开始的年代书籍收藏,变成了三宝街的小贩。

    这个行当轻松倒也轻松,靠风潮挣钱,也靠运气挣钱。

    前几年“捡漏”一词通过小说和电视剧火爆了之后,还真有一波捡漏热潮。

    随便弄点儿做旧的铜器都能挣钱,卖出个三五百的,这一天就够了。

    要是运气好碰到不会还价的“小猪仔”,那就是开张吃一个月的买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