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竹蜻蜓外形呈t字形,通常用竹子制作。横的一片是螺旋桨,中间开孔后插入一根竹棍。两手搓转竹棍,竹蜻蜓就会旋飞上天。竹蜻蜓同时也是后世直升机的核心雏形。 道教典籍《抱朴子》中曾记载了一种名叫“飞车”的机械。书上写道:“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这段文字记载的就是一种有带动力的大型竹蜻蜓——一个薄片做旋翼,中间是轴承,下面是用来蓄力的拉弓牛皮绳,皮绳一拉,旋翼就通过扭力上升。 三是飞鸢。 风筝,古人称为飞鸢。早在春秋战國时期,中国便已出现了木制的风筝。东周人墨翟曾“费时三年,以木造鸢,飞升入天”。粗粗算来,墨翟的木鸢距三国时代都已有600年。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公元前19年,王莽发动了一场攻打匈奴的战争,这次他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打败匈奴,于是下令召集有特殊功能的人。 命令发出后,许多人去应召,并声称他们有特殊能力。在这么多人中,有一个人说他能飞,并声称能飞一千里。王莽听了很高兴,马上请他示范一下。示范的地点在当时的国都长安。 虽然关于这次飞行的记载只有短短几言:“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但这次飞行总体来说是成功的。 王莽看过之后大喜,拨给了此人一大笔经费,并指示他制造一架类似飞机的东西。但是很快,王莽建立的新朝就被刘秀推翻,制造飞行器的工程也就没了下文。 到了东汉,蔡伦造纸术在坊间开始推广,纸糊的风筝(飞鸢)也在北方地区流传开来。随时时间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推陈出新,材料和工艺愈发精良;风筝式样、性能也大为改观、提高。 但由于连年征战不止,科技停止不前,载人飞鸢一直未能问世。直到南宋时期,金蒙两国交战时,蒙古人才将载人风筝带入了战场,并决定了战局走向。 所以,马谡一眼就相中了可装载三人的轻气球。而身上的点数也正好够购买一个气球的。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这气球是一次性的,且只能飞500里。 而从先零羌到阴平南部的路程是一千里,到成都的路程超过了1500里。 因此,最合理的赶路方案是,雪停了之后,先跋涉一千里到达阴平,然后坐着气球飞过最难走的五百里,直抵成都,而后从天而降。 将蜀汉君臣百官给统统震住! 一想到那拉风的场面,马谡就有些热血沸腾,难以自持。 老实说,年轻的他并不是一个喜欢稳健的人,他骨子里有着浓重的冒险基因。只不过由于这个时代危机四伏,他不得不稳健。 看了看天色还早,阿秀还要过几个时辰才会来,马谡唤出光屏,点在“轻气球”上。 【是否花费5000点,购买“纸布三人轻气球”?】 “购买!”马谡一脸期待。 【恭喜,你成功花费5000点,购买一顶由纸和布裱糊出来的简易轻气球,最大可飞行距离为500里,最大可载人数为3人。你当前余额:779。】 【温馨提示:飞行有风险,升天需谨慎。请问是否购买配套用品“简易伞包”三个?】 “……” 我尼玛,还有增值服务……马谡一阵无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