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不是在削藩,这是在灭族-《大明小公爷》


    第(2/3)页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以江西、湖广两地百姓支持陈友谅,浙江地区百姓支持张士诚为由,对这些地方实行了极为苛刻的赋税。尤其是浙江地区的赋税,更是令人咋舌,当时有人说,“三吴赋税之重,甲于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可知也已!”

    如果有人真认为朱元璋是在泄私愤,那就是真的有些肤浅了。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这里土地的肥力已经没了,粮食产量极其低下,百姓种地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后发展起来的长江流域却不同,先不说土地肥力好坏,光是发达的水网,就让江浙、湖广、江西等地百姓受益匪浅;而且这些地方,还可以种一年两熟的稻米。

    历史上素有“湖广熟天下足”、“苏杭熟天下足”的说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因此,朱元璋采取了不同税赋的方法,对江南地区实施高赋税,对北方地区百姓少收税,一来能够保持国家税赋数量,二来可以平衡南北差距。他本人农民出身,非常了解农民的心理,百姓一旦吃不饱肚子,那么就会起来反抗大明。这其中的考量,岂是私愤所能涵盖。

    朱元璋懂,但朱允炆不懂,朱允炆从小锦衣玉食,读得还是圣贤之书,听了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话后,认为当明君就要轻徭薄赋,于是大笔一挥,下诏对江浙地主进行减赋。

    先不说朱允炆做决策是否失误,黄子澄和方孝孺两人,都是朱允炆登基之后火线提拔的人,从一名不文火速成为宰辅重臣。这两人一个是教书先生,一个人翰林修撰,从未接触过具体政务,根本不了解基层,更不懂朝廷的税赋用途,就提出了削减赋税的建议,原因无他,因为黄子澄和方孝孺的家乡都在江南,背后有无数的势力在拱火撺掇他们。

    干什么事,不怕内行竞争,就怕外行领导内行,更可怕的是外行指导内行。

    朱允炆削减税赋之后,赢得了江浙百姓的一片叫好,至于其他地方骂娘,山高皇帝远的,再加上文臣们刻意屏蔽这些信息,让朱允炆有了一种圣君的错误认知。

    但朱棣起兵之后,减赋税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打仗需要钱粮,而且是深不见底的钱粮。

    大军一动就是几十万人,除去正规的军队,还要配几十万民夫、骡车、马车运输军粮、器械等物资。近百万人马,天天人吃马嚼,一天就要近千万斤粮草。

    江南之地的赋税降下来之后,朝廷收入锐减,朱允炆还下令将收税的机构一并裁撤,以至于跟朱棣打仗时,朝廷财政越来越紧张,入不敷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