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国外的订单(下)-《神工》
第(2/3)页
郭泰来一阵疑惑,脑海中飞快的转了一番之后,想起来了:“国际千克原器?”
国际千克原器(the international prototype kilogram),简称ipk,一般科研人员们都昵称它为“大k”。
1878年,国际计量局制造了3个千克原器的复制品,为含90%铂和10%铱的铂铱合金圆柱体。
1889年,在第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把其中质量最接近原千克原器的一个作为国际千克原器,并存放于国际计量局。
自此,国际千克原器(ipk)就一直保存在国际度量衡局总部(巴黎)的地下室。
“大k”被严密保存在三重钟形玻璃罩里,旁边还有6个同为1千克标准的官方复制品。
最外一层玻璃罩内被抽成半真空,以防空气和杂质的进入。
“是的!”
听到郭泰来知道大k,彼得先生笑了起来,这省了他很多解释的麻烦:“大k有了一些我们不期待的变化。”
随着彼得先生的解释,郭泰来很快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虽然国际计量局十分严密地保存,但“大k”还是由于表面的吸附作用以及多年使用导致的磨损和划痕产生了误差。
负责的计量人员发现,经过一百多年岁月的洗礼,国际千克原器与其副本之间已经出现了50微克的误差。
50微克的误差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是在尖端科技领域那影响可就大了。
所以,当前国际计量界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改用自然常数作为基准重新定义“千克”。
德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联合立项了一个“阿伏伽德罗计划”,希望制造一颗由硅28构成的完美球体,借助这个硅球重新定义质量单位“千克”。
“阿伏伽德罗计划”的目的是通过精确测算出“完美硅球”内究竟有多少个原子,从而在测定阿伏伽德罗常数(即一摩尔任何物质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中获得新的突破,进而将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回归到与恒定常数相关的定义中。
这个“完美硅球”球体非常接近理想球体,直径大约为10厘米,由球体中心至表面任何一点的距离误差不超过三千万分之一毫米,也即零点三纳米。
“你的意思是,希望我能加工这颗硅球?”
郭泰来听完了彼得先生的描述之后,目光都亮了很多。
“是的!”
彼得先生点头:“确切的说,我们从前苏联精炼武器级高纯铀的离心分离机中,分离制造出了最纯的硅28,然后通过德国生产硅的成熟设备长成了一个巨大的晶体,失败六次之后,最终制成2块5公斤的晶体块。”
“本来按照我们之前的计划,是打算把这两块高纯硅晶体送到澳大利亚,让澳大利亚精确光学中心(acpo)的一个工作了数十年的光学工程师来制造一对硅球的。”
彼得先生也不隐瞒他们的打算:“但是,我们在了解了t先生你的过往之后,有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