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齐楚纷争(七)召陵之盟-《春秋最强野心家》


    第(2/3)页

    楚国三代君王连灭周边数十国,势力范围已经推进到了郑国的边境,离着周王畿洛邑也不过二百余里的距离了。若是郑国失守,楚国就能直逼天子脚下,当年周昭王伐楚掠金之事,或许会反向上演,变成楚王伐周夺鼎,这是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的齐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不能保卫周王室,那么谁还能相信齐国的“尊王攘夷”,这个旗号自然也就破产了,所以齐侯和管仲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诸侯大军一路开向楚国国都郢邑,而楚国则是收缩各邑的军队,将百姓和粮食都运走,只留给诸侯联军一座空荡荡的城邑。

    因而一路上诸侯联军倒是没有遇到太过太激烈的抵抗,虽然看似推进地很顺利,但是大军之中毕竟多数是北人,推进到荆楚腹地后,军中有不少士卒因水土不服患上了痢疾,瘫倒在病榻之上下不了地,甚至为此丧失了性命。

    齐军见过大海倒是不惧水,甚至因为周昭王故事,管仲择军也多习水性。但是在荆楚之地,便是有好水性也不成的,于正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他的卫军士兵也多数会水,毕竟卫国有黄河流经,濮水、淇水等水系也很发达,但是会水也无济于事。如今的荆楚之地远不如后世开发地那么完全,便如诸葛亮平南蛮时一样,到处是穷山恶水,山川河流间几乎日日升起烟瘴迷雾,另人大为头疼。

    特别是如今正值春季之时,那烟瘴尤其浓烈,深入其中不仅容易迷失方向,待久了还容易生病。也只有待日头升高,阳光长久照射下才能驱散烟雾,继续行军。

    如此,进军速度自然缓慢,更何况此地的蛇虫鼠蚁等毒物不断出没伤人。

    齐军抓了当地的向导问询,向导也无计可施,只是言道:只有等到了夏季,日头变长了,温度变高了,如此大军行进才能方便一些。

    这时候,十万大军因为深入楚国腹地,战线拉得太长,后方的补给状况也出现了问题。

    宋国作为东道主已经大力征伐民夫为诸侯联军运粮,但是农夫们也同样面临烟瘴迷雾的问题,导致行进缓慢,不能及时跟上供应。

    于是,只能从周边更近的陈国、江国、黄国运粮。但江、黄毕竟是小国,人口田地都不多,于是稍大些的陈国便承担了更大的粮秣输送压力。

    至此,诸侯联军为就食方便,只能不进反退,退到了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一边等待补给,一边等待夏季的来临。至于军中士气,因为生病、缺粮等的影响,却是日渐低迷,甚至出现了逃兵现象。

    管仲见此,忧心忡忡向着齐侯建议道:“国君,如今大军士气低迷,若是长此以往,恐怕不但不能取胜,反而要全军覆没在此。

    为今之计,只能趁着军势尚存,与楚国讲和。如此,还能保留些颜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