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谷顺安道:“苏总!其实我并不是反对您说的q值超过五十的设想,但我认为以现在全球在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积累,只怕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核聚变从提出到现在一百年了,也不过达到现在的成绩。想要有所提升,我认为已经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了,应该是材料和底层构架的问题了。 除非我们能在底层构架上有颠覆性的创新! 不然只怕很难超过现在的成绩。” 罗达道:“谷副工说的我也同意。我认为咱们应该在星龙六号装置上继续优化下去。如果咱们能在能耗或者热转换效率上有所提升,那么达到二十以上q值也不是不可能的。其实从核聚变的底层设计考虑,只要生产出的能量,比消耗的要小,这就已经是成功的核聚变了。所以我也认为现在咱们应该更加务实一点! 不要纠结于q值的大小。 关键还是要看功率! 如果我们能制作出更大的核聚变装置,那么未来就算在功率上挑战三峡电站,也不是不可能的。大家说是吧!” “我同意!聚变发电关键还是发电。只要聚变堆的提醒足够大,q值哪怕小一点,我认为也没什么问题。咱们现在应该制造一台更大的星龙装置才对。” “我也是这么看的!” “还有我!”众人闻言也是纷纷点头支持。 谁也不是傻瓜。 核聚变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除非有全新的核聚变路线。 不然很难有大的提升。 更何况是提升到五十这种不可思议的高度。 与其放在这种虚无缥缈的目标上。 不如务实一点制造一台足够大,甚至可以挑战iter的聚变堆更为重要。 苏翰道:“你们说的我不反对!但你们的目标和我并不一样。其实我从一开始涉足核聚变领域的时候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必须完成q值五十以上核聚变装置。而且对于核聚变我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稳定输出。 现在绝大的多数的技术,包括我们的星龙装置,是没有办法完成稳定输出的。 中子溢出造成内壁材料嬗变,位置几乎是不可控的,有了问题就要停机检查,更换内壁。 就算机器人不怕内壁辐射,但替换下来的有辐射的材料又要怎么解决呢! 就算勉强建成了实验堆。 一年能有四分之一时间在工作已经是不错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