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深知陆逸明性格的李易文,也没太纠结这件事,联想和柳传智而已,不得罪都得罪了,现在更让他烦恼的,是陆逸明打算投资芯片产业这件事。 李易文问道:“你真的打算造芯片啊?” 陆逸明说:“这肯定啊,我话都放出去了。” 李易文郁闷地说:“芯片产业的投资,风险太大了,这是夏国举国之力都未必能做成的超级大项目,我们拿什么来搞?你这是顶着个首富的头衔就这么膨胀了吗?我跟你说,芯片产业,你那百八十亿的根本就不好使!要不然国家每年花几百亿美元进口芯片是为什么?” 造芯片有多困难,看过二十年后的光景的陆逸明,自然清楚。 “你放心,这其中的困难,我比你更加了解,或许几万亿砸进去水花都不会冒一个。” 李易文语气严厉地说:“既然你知道,那你为什么还要搞?” 陆逸明一脸平静地说:“有些事再困难,也要有人去做的。或许有人尸位素餐,但是不蒸馒头争口气,既然我生在这个国家,我就总想做点什么。你就当我自己犯贱,热脸去贴他们的冷屁股吧。” 如果有别人可以扛起这个重担,陆逸明其实也乐得当一条咸鱼。 可曾经经历过芯片禁售事件的陆逸明,却知道国内根本没有别人来扛这件事情。 陆逸明的其中几个小目标,是跟苹果和微软、谷歌等公司一较长短。 除非这个钱不赚了,否则迟早要和美利坚对上,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早做准备。 现在就开始介入半导体产业,总好过等被美利坚制裁了,才来临时抱佛脚。 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那就听天由命吧。 复日大学。 一堂专业课结束,陆逸明刚准备离开教室,龙启权叫住了他。 “陆逸明。” 陆逸明停下手里的动作,问道:“龙教授,怎么了?” 龙启权问道:“现在外面都说你要搞芯片自主研发,真有这事儿?” 陆逸明说:“是啊,打算往这方面努力。” 龙启权说:“你知不知道复大微电?” 陆逸明微微皱眉,呢喃了一句“复大微电”,随后摇头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龙启权叹了口气,说道:“其实,一九九八年那会儿,复日大学就已经有人开始从事国产芯片的研究了。” 当时的复大微电,就诞生于复日大学的水房边上,十二个人励志自研国产芯片。 到了现在,复大微电已经拥有超过三百人的团队,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测试。 这家公司有着典型的“学院派”风格,可谓是师出名门,从创立至今,已然经过三代复日人的积累。 陆逸明有些吃惊,说:“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 说到研发实力,复大微电确实有两把刷子。 一九五零年代,着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回国,在复日开创半导体物理基础研究,带出了章倩苓等一批门徒。 一九八五年,教授叶仰林在国外访问后,意识到国内半导体发展的差距,回国后,向复日大学贷款一百万元,与章倩苓等人一道,成立了复日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那个时候,谢希德刚好担任复日大学校长。 为留住人才,叶与章要成立公司,找来了在投资公司工作、复日管理系校友施雷。后来,叶因病去世,事情便耽误了。 一九九八年,施雷找到时任实验室副主任的俞军,重提公司之事,从投资公司拉来三百万资金,再加上实验室成员的积蓄,十二个创始团队凑足六百万,注册成立了股份公司,这在夏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他们是第一家。 似乎是对这家公司寄予厚望,又或者是基于其他的原因,龙启权从五十年代开始说起,把这个公司的发展史原原本本地说给陆逸明听。 陆逸明听完,顿时感觉十分震撼。他心中暗想,原来这些事情不是没有人去做。 只是,或许这一条路确实太难走了,又或许是有人故意拦路,总而言之这些事情都没有流传开去,陆逸明甚至都不知道这一家公司。 龙启权说:“你要做的事情,跟复日大学想要做的事情,其实是一样的。反正今天的课上完了,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去公司参观参观?” 陆逸明笑道:“当然有兴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