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但成功,他便是草原上最强的王,可汗王。 “臣在此提前祝贺,王上完成霸业。” 孔家大儒满脸笑容。 如此。 大夏书院当中。 顾锦年等人正聚在凉亭当中,一个个神色平静。 顾锦年,杨寒柔,李基,得到的消息一致。 刑部改制,所以这个案子特批,判十一天斩立决。 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大约一刻钟后。 两道身影快速出现,为首的是王富贵,身后的是江叶舟。 两人出现,有些气喘吁吁。 “有什么消息吗?” 看到来人,杨寒柔直接起身,询问王富贵。 “呼。” “呼。” 王富贵深吸了一口气,而后摇了摇头,额头上全是汗珠。 “已经找人查过,一路加急信息,这件事情还真有点问题。” 王富贵开口。 当下,顾锦年也不由起身了。 果然,山高皇帝远,这里是大夏京都,虽然掌控全国,可三千里外发生的事情,是不可能太过于仔细放到面前的。 “什么问题?” 顾锦年出声,询问王富贵。 “我族有人在白鹭府做生意,盘问过许多人,这个张明并不是一开始就嗜赌,而且他有一个女儿,不是儿子。” “而且也没有卖妻卖女,反而是说他女儿好像是失踪了,后来老婆也跟着失踪。” “所以张明才开始嗜赌成性,至于卖儿卖女,就不清楚,反正妻女失踪后,整日喝酒,酒瘾是一定有,我族人做的就是酿酒生意。” “但事情过去了一两年,而且张明也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再加上也就是杀了个富家仆人,没有引来什么波澜,知道的消息很少。” 王富贵开口,这是白鹭府传来的消息。 “女儿?” “妻女失踪?嗜酒如命?” 顾锦年皱眉,这些都是卷宗没有写的东西。 “卷宗出了纰漏?” 杨寒柔皱眉,忍不住开口,显得有些疑惑。 “不一定是纰漏。” “毕竟你们所知道的事情,也是别人口中说出来的,不一定是真的。” “刑部应当会有调查,写在卷宗上,不会有大错,否则的话不是小事。” 苏怀玉出声。 他很平静,并不认为卷宗出了什么纰漏,反倒是认为消息不准确。 “顾兄,你们得到的消息是什么?” “有问题吗?” 江叶舟出声,望着顾锦年问道。 “刑部改制,特批案件。” 顾锦年淡淡回答,同时也不禁皱眉,看着石桌上的卷宗。 一时之间。 众人都安静下来了。 一个个沉默不语。 “其实按我的意思,我们直接总结就好,一开始我也觉得有问题,后来问了人,也说的很清楚,就是特批案卷,可能真是我们想多了。” 李基开口。 他一开始的确很有兴趣,以为要破获什么大案,逞一把能。 可没想到的是,得到的结果,居然是刑部改制,一时之间,瞬间失去了兴趣。 “倘若当真是刑部改制,那当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可能真是我们想多了。” 江叶舟也跟着开口,如此说道。 “其实我觉得,这卷宗应该没什么问题,倘若当真涉及什么,文景先生也不可能让我们来处理。” “毕竟我们都是学子,刑部案卷,也轮不到我们来查。” 杨寒柔也跟着开口。 逻辑上没什么问题。 “或许真是我们想多了吧。” “行吧,这件事情先放一放,反正时间还早,如若当真是我等想多了,那就总结一番,月底交卷。” “诸位休息去吧。” 看着众人如此,顾锦年也跟着点了点头。 这件事情肯定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 一定另藏玄机。 只不过,大家获取的信息都太少了,有些没头绪是必然的。 说完此话,顾锦年直接动身离开。 不管如何,还有二十多天的时间,这种事情也急不来。 顾锦年离开了。 苏怀玉带着卷宗跟在身后。 其余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了想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过最终还是各自回去。 回去的路上。 苏怀玉的声音不由响起。 “其实有一个办法,可以查出真相。” 苏怀玉出声,提醒着顾锦年。 “什么办法?” 顾锦年有些好奇。 “倒也简单,眼见为实。” 苏怀玉淡淡出声,告知破案唯一办法。 眼见为实。 听到这话,顾锦年有些皱眉。 “你的意思是说,去一趟白鹭府?亲自调查?” 顾锦年问道。 “刑部查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亲自走一趟。” “卷宗上的信息不多,得到的信息也不多,倘若有人要故意隐瞒,身在京都,就更别想知道内情。” “白鹭府虽三千里之远,可若是加急一点,两日时间便能赶到。” 苏怀玉给予回答。 他说的没错。 真想要查这个案子,去一趟肯定是有收获的。 而实际上顾锦年其实也有这个想法,只不过......离开京都,他有点方。 毕竟自己这个身份,万一出去以后,被人暗算咋办? “不急,等等再说。” 顾锦年开口。 “你怕出去会被暗算,对吧?” 苏怀玉一眼看穿顾锦年的顾忌。 “不完全是。” 顾锦年也没有否认,但也没有承认,怕死是固然的,可更多的原因还是没有准备充足。 真要去,得跟家里人商量一下,不然万一出了问题,好歹有个照应。 还有一点就是,自己得利用一下古树。 看看有没有什么信息。 而且算下时间,扶罗王朝和大金王朝的人,估计马上要走了。 遇刺的事情估计马上要发生,等这件事情结束了,自己离开京都都没问题,那个时候肯定没有人敢乱来。 发生过一次,不可能再来第二次。 眼下。 正是多事之秋。 自己那里都不能去,先静观其变再说。 没有继续多说什么,顾锦年回到宿内休息。 翌日。 天刚亮。 大夏皇宫。 大殿当中。 一场激烈无比的争吵发生。 由杨开率先说出,匈奴国和亲之事。 希望两国友好,化干戈为玉帛。 然而此言一出,文官儒臣纷纷表示同意,可大部分武将不干了。 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没有人知道,里面有什么阴谋,谁都不知道。 可问题是,大夏吃了亏,现在居然还要和亲? 来换取不宣战? 这帮武将一个个都受不了。 虽然匈奴国解释清楚,这是一场误会,而且主动赔礼道歉,可和亲二字,不少武将就是不答应。 你要说匈奴送女人过来和亲,那他们还能接受,让大夏女子去匈奴国? 他们不答应。 争吵很激烈,从卯时一直吵到未时,足足吵了一天。 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 但最终,这件事情还是定下来了。 同意和亲。 不过不真派公主,而是钦点一名大臣的女儿,封公主之称,远嫁匈奴。 人选由礼部来挑。 这是最终的答复。 因为不管站在谁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抛开听起来是有点恶心人除外。 一个女人,换来国家太平,经济昌盛,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亏本的买卖。 即便是武将们不服,可说到最后,他们也说不过这帮文官,还有这帮儒臣。 只是不服就是不服。 最激烈的是长阳侯,他由始至终都不答应。 可没办法,永盛大帝开口了。 而且武将虽然不答应,可多半是气不过,外加上打仗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十几年都没打仗了,也想乘着这次机会,发挥最后的余热。 但战争并非是意气之争。 更多的考虑,就是经济问题。 所以今日朝会无论怎么争吵,只要无法证明匈奴国有歹心,那么结果一定是答应和亲的。 朝会结束。 礼部立刻着手挑选大臣之女。 同时也将消息传至匈奴国。 让其可以准备派人过来,迎娶公主。 当然备上彩礼,这些不能少。 而和亲之事,在京都传开后,也在一瞬间引起巨大的争议。 ---- ---- 兄弟们,今天去拍照了,拍了一个下午,主要头发秃了,拍出来都很古怪。 摄影师都忍不住吐槽,说兄弟你是做什么的啊?怎么年纪轻轻头秃了? 最后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才搞好了照片,今天更新晚了。 明天没啥事,我多更点。 然后月初求月票! 厚着脸求一点了! 拜谢!!!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