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分别是“绿叶尚书”、“黏侍郎”和“夜半屠户”。 而今日,三侠中的之二都齐聚在这书房,令与会者不由产生了一丝与有荣焉的感觉……才怪。 蔡京面色沉着地望着刑部的两个侍郎:“为何城中的谣言还是终日不休?” “就查不出这些乱七八糟的草书是从何而来的吗?” 经历了这么多日的心态历练,蔡京蔡大人的要求已经从抓到幕后主使,降低到消弭谣言了。 邓洵武等了片刻,见高勋没开口,便硬着头皮道:“回大人,很难。” “一开始这些东西是一夜之间多出来的,定然是有人趁着宵禁,在城中洒下来的。” “这几日咱们的人也让兵马司在城中守株待兔,一到宵禁就埋伏起来,想抓住那些贼子。” “只是……那些贼人就像是得到消息一般,再也没出来过。” 户部右侍郎韩木吕一惊:“邓兄,你的意思是……我们中出了一个奸细?” 这话一出,在场众人都是一怔,目光都有些惊疑不定。 蔡京微微皱了皱眉头。 “也未必是奸细。” 邓洵武轻轻摇头:“有可能是那群贼人察觉到了风声,才不敢出来了。” “也有可能是兵马司那边的人走漏的风声……” “先不说最初散播消息的人。” 蔡京面色沉重:“当务之急,就是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传言全都消除掉!” 邓洵武面上带着难色,拱手道:“大人,若没有朝廷禁令,恐怕……很难。” 不待蔡京开口,他就急忙解释道:“如今都不用那些贼人出来散播小草纸,京城中的百姓自己都开始写了。” “这几天臣也抓到过几个写小草书的人,本以为是那晚的始作俑者,可审过之后才发现,原来那些人只是凑热闹、觉得有趣才写的。” “而且这些人还说,本以为什么‘屠户’之类的,只是戏文里的人物,他们只是写着玩儿的。” 经他这么一说,在场众人也渐渐明白过来。 普通百姓,可能有的根本就不明白这一个个外号之后代指的人物是谁,又是什么意思。 他们单纯只是来凑热闹的。 而这些凑热闹的人在京城中又有多少? 难不成还能把他们都抓起来?? 所以,没有一个禁止的章程,根本难以成事。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章程上! 若这件事不被那鲍宣闹到明面上,蔡京他们和中书省一商量,再动用点门下省的关系,也不是没可能将此政令直接发出来。 可既然此事都到了明面上,而且皇帝陛下还在朝会上明明白白地说过,传就传,难道你们比朕还娇贵不成? 这话怎么接? 所以当日的事情就这么搁置了下去。 可如今谣言又杂到了脸上,现在究竟要怎么办? 书房中一片沉默。 蔡京突然叹了口气,缓缓开口道:“看来陛下还是对之前的事怀恨在心啊……” 不用他解释,众人就都明白了。 蔡大人说的定然是之前传谣的事。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曾亲眼目睹,甚至暗中推波助澜过…… “之前刑部以借口推脱,不惩处被抓到的那些人,如今陛下便以同样的借口推脱,就是不禁止那些谣言。” 他们或许能在暗中做动作,可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 “大人……” 邓洵武思索了片刻,突然道:“如今所有官员都是受害者,只要我们多联系几方人,待朝会上齐齐进谏……” 众多蔡党一怔,就连蔡京面上也露出几分意动。 说什么齐齐进谏,其实就和逼宫差不多。 只要一起联名的人够多,就算是皇帝,也不得不屈服。 蔡京一会儿轻轻点头,一会儿又皱起眉头,似乎在权衡这件事的利弊。 想了片刻后,他还是摇了摇头:“不妥。只是为了此事就大动干戈,不妥。” “你们可莫要忘了,掀起这谣言的初衷是为了什么。” 听了蔡京的话,在场众人都缓缓点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最初是为了什么? 自然是为了那上百万亩的良田!! 是为了掀起一波强大的势头,随后反馈到朝中,让皇帝陛下在大势下服软。 或者是让严嵩与和珅服软。 蔡京见他们沉默,接着道:“诸位,我们的目的不是什么谣言,而是荥阳与汴州的局势。” “谣言只是手段和过程,不能因过程出了问题,就牵连着结果就要出问题。” “我们因为谣言之事齐齐上书,到了荥阳、汴州之事再齐齐上书……” 蔡京目光沉凝:“接连如此,太过树大招风,容易引来别人的注目。” 众党羽沉默,纷纷明白了他的意思。 只有一直没说话的高勋此刻突然开了口:“大人,若是其他人开始进谏,那咱们是不是能跟在他们身后呢。” 这话说的也有道理。 毕竟这次受到影响的可不只他们而已,还有许多官员也对这些谣言苦不堪言。 其他众多蔡党也望着蔡京,等着他的话。 蔡京沉默了片刻,这才道:“若要一同上书,就要将先前那些散播陛下谣言的人定罪。” 这话很直接,也让诸多蔡党官员无法反驳。 没道理造皇帝谣的人还在逍遥法外,就要先处理造大臣们谣的人。 “那就做好处置的准备吧。” 蔡京又叹了口气,轻轻摇头道:“之前传的话,现在满城百姓还有几人能记得起?” 人们的记性都是有时限的,有了这么多新的热点,谁还记得之前的东西? 况且,和什么绿叶尚书、毛毛虫之类的东西比起来,皇帝从荥阳运金银财宝的事情实在是太平平无奇、太老套了。 百姓们可能已经听过无数类似的谣言,又怎么及得上前者新鲜刺激? “就算不处置,若真有其他官员齐齐上书之事发生,我们反倒成了他们的绊脚石。” 蔡党官员们反应不一,但大多还是轻轻点了点头。 “蔡大人所言极是。” 高勋笑着点了点头:“之前下官等人都被这谣言之事迷住了心神,多亏蔡大人临危不乱,指点迷津。” “当真是下官们的定海神针啊!” 蔡京嘴角扯出一抹笑容:“定海神针之说还是过了……” “不会过,不会过。” “是啊,蔡大人完全当得起!” “蔡大人痛陈利弊,当真如醍醐灌顶啊……” 在一众马匹声中,蔡京的心情终于好转了几分。 当然,这也和看到谣言终于要平静的希望分不开。 蔡京等人的谋划很是顺利。 两日后的朝会上,果然有人再次提出了查禁“小草书”的事情。 但今日的首倡之人出乎了蔡京党羽的预料,出乎了李乾的预料,也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因为他是魏征。 乾阳殿中,晨光熹微,一根根大红的盘龙柱投射下阴影。 魏征出列在前,一身大红官袍,腰背笔直,手持笏板,朗声道:“陛下,如今因这些谣言,城中百姓人心浮动,甚至有人不事生产,专门摆弄这些所谓的‘小草书’。” “民心如水,民动如烟,还望陛下重视此事,臣以为此事或许有他国奸细暗中作祟,此事不可不防!” 魏征一脸严肃拱手道:“如今百姓皆以为朝中的大臣都是一肚子的鸡鸣狗盗、男盗女娼,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大臣们差点要晕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