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五十三:遗诏-《红楼潜龙》


    第(2/3)页

    关于李的几句话虽然不长,但是可以说是给李的身份做了最后的保险,说李是太宗皇帝最宠爱的皇孙,自小被养在宫中,又是朕亲手抚养长大的。

    这两句话可以说是让李从此往后彻底的摆脱了“篡位”的嫌疑,因为是有永熙帝亲自背锅,表示朕是知道这件事的,朕知道李是我的侄子!

    有了永熙帝背锅,虽然后世读起来可能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毕竟还有养侄子跟养亲生儿子似的?再加上皇位都传给侄子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但是此时在万民心中,甚至是以后在史书上,李都是当之无愧的顺位继承!就算是后世再如何揣测,也改变不了李这个名正言顺的事实!

    所以李默默的跪在那里又是落下泪水来,直到去世了,永熙帝仍旧在为自己着想,想尽办法的替自己除掉一切障碍!二人虽没有父子之实,却情同父子!因此此时的李虽然还强撑着,毕竟要给永熙帝准备葬礼,但是却是泪流不止!

    紧接着的一番话可以看作是对李的嘱咐,让他友善兄弟,友善宗亲,亲近贤臣,好好治理天下!

    虽然方才在里面没有说,但是此时永熙帝却把他对李的话,对李的教导和担忧说了出来,谆谆教诲的话语仿佛慈母严父一般,让李心都快碎了!

    紧接着便是对几个皇子的话,永熙帝一辈子没有夸过他们哪怕一句,但是此时在遗诏当中,第一句就是自己最看不上,骂的最多的越王李铭!

    也证明了李铭却是他最喜欢的儿子,也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儿子,在遗诏当中不仅没有骂一句,相反还肯定了李铭的一些品质。

    随后的就是曾经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李镌,虽然他让永熙帝又失望了,但是在遗诏中却将李镌给说成了辅左治世的贤王,也是没有骂一句坏话!

    同时也是对李的一种嘱托,让李好好对待他的几个儿子,不要对他们做出什么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也是希望几个儿子能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的,不要再多想什么,这番心思,只是相让李和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能友善!

    他一辈子没有体会过兄弟之间的亲情,只有年幼之时在宁王的抚育之下感受过几分弟兄情感,所以对各种感情都是认为弥足珍贵!

    就算是他和宗室的关系十分差劲,但是他本人却还是希望能够融入宗室,并且希望李能够继承他的愿望,和宗室打好关系!

    在听完这一段的时候,李铭直接当场崩溃,一个脑袋磕在地上放声大哭了起来:“父皇!”

    几个皇子们也都是在此时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永熙帝的慈父关怀,也是不免抽泣了起来,在场众人便是又没忍住放声痛哭了一回!

    戴权也是哽咽着落泪继续念了起来,永熙帝到最后还是放心不下李,又说了一轱辘话说回李,虽然李年轻力壮,但是还是请诸位大臣照顾一下李,怕他一直打仗伤了身体,其间对李的关怀,可以说是溢于言表!

    又提了几位自己的得用的大臣,以后李可以接着用,又害怕李忘了,又嘱托了一边,以后杨继盛林如海和宁直是要配享太庙的,自然又是将杨继盛林如海等大臣感动的无以言表!

    帝王遗诏之中特别的提出了他们几个的名字,可以说以后就光凭着这份遗诏,他们几个就相当于有了一层金身!不管最后结局是什么,最起码一个荣归故里肯定是保定了的!

    最重要的是,当所有人都以为永熙帝忘了或者刻意的没有提起的时候,永熙帝却还是宣布了上官仪的处置,说是早有定议,叫李直接把上官仪配享太庙,陪葬帝陵!

    这又叫在场的硕果仅存的几位新党的代表人物们不免落泪,在这个要清算新党的时候,永熙帝还是念及旧情出手保了他们一下!这种君恩,让他们如何能不感动落泪!

    遗诏的最后除了例行公事的提了一嘴不用搞得太大,简便的处理就行了,其他太偏远的官员也不用进京上香来了。

    在这之前,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嘴皇太后,让李以后好好孝敬太后,虽然他没有在太后这里得到太多的母爱,但是很显然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惦记的,还是自己的母亲!

    这也不免叫太后想起了永熙帝的好,不免的也是哭的死去活来,直到这一刻太后才是微微有些后悔,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给这个孤僻的老四多少母爱,自己宠爱了那么多“争气”的儿子,但是到最后最惦念自己的,却是这个自己几乎没给过多少好脸色的儿子!

    永熙帝的遗诏字里行间写满了两个字:“不舍!”

    他对这个帝国,对自己的亲人,对宗室,对很多甚至恨自己的人,对李,对自己的儿子,他有太多的不放心和不舍得,但是却又有着不得不走的无奈!

    遗诏甚至没有完完整整的读过一遍,几乎是读完一段,便是引得众人放声大哭一回!

    到最后太后实在是撑不住了,李只能是先派人将太后送回了慈宁宫,皇后也是哭的晕厥了过去,到最后就只剩下李和诸位皇子并大臣们还在了。

    戴权读完之后,李接过遗诏,又是跪在低上放声大哭了一回,四周大臣们也是跪下放声大哭,直到戴权劝阻,方才将李等人劝起。

    李抹了抹眼泪,这方才振作精神的要为永熙帝准备葬礼,李先是将遗诏交给了杨继盛道:“先生,遗诏您已经听过了,还请明日在众臣前宣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