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八章 正中下怀-《大宋之重铸山河》
第(1/3)页
政事堂和枢密院,乃至六部百官,意见一致。
调动岳州的两路大军迅速北上,阻击金军,保卫川陕、荆襄。
枢密使赵鼎意见:“徐驸马与岳将军兵分两路,一个西进蜀中,一个北上荆襄,刻不容缓。”
那么谁西进,谁北上呢?
如果公允而论,并无所谓,两位将军只要分工协作就好。
但两位统帅身份不同,有一个是当朝驸马。
两处地方也不相同,蜀道难,自古众所周知,川陕之地作战无疑更为艰辛。
而且其中还牵涉到一些君臣心照不宣,却难以摆上台面,宣之于口的问题。
所以如何分配,当真不好安排,至少朝臣们不好轻易发言。
见枢密院不知声,新任参知政事秦桧道:“官家,有道是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岳将军出身汤阴,且曾在京西路军中任职,对荆襄中原地区颇为熟悉。
徐驸马是关中人,对川陕地形气候更为熟悉,故臣建议由徐驸马率部西进蜀中,沿古道北上支援张浚。
岳将军直接北上江夏、襄阳,阻击粘罕、兀术所部。”
且不论秦桧的建议是何居心,是否属秉公直言,至少他的言辞有根有据,也算合乎情理。
挑不出错,没有理由反对,僵持之际,支持似是顺理成章。
于是乎,百官纷纷附议赞同。
从赵构的角度而言,自家妹夫是否吃亏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抵抗金兵,保住江山社稷,让自己,让朝廷安心。
秦桧所言有理,政事堂和枢密院不反对的情况下,赵构欣然应允。
在调兵平叛之前,荆湖平叛大胜,该有的封赏不能少。
犒赏三军,论功行赏是应有之理。
徐还、岳飞二人作为主帅,功劳无疑最大,两人本来也都是郡公,功勋卓著,且立即要委以重任,肩负重大使命。
故而朝廷不吝赏赐,册封徐还为秦国公、岳飞为鄂国公。
麾下诸将依据功劳大小,依次封赏,其中以张宪、岳翻两人为首,牛皋、李彦先次之。
甚至连杨再兴这等投诚的叛将,也因及时倒戈,助力官军绞杀叛军而得封官爵,只是相对低微。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