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五章 不正经的提议-《大宋之重铸山河》


    第(2/3)页

    不愧是隐士高人,隐居武陵乡野,也不怎么出门,但对天下事却甚为了解。

    想必入蜀之前,也做了功课,特意了解了蜀中相关事宜,那么对入蜀后如何行事,应该也有所筹划。

    司马靖道:“蜀中财税,国公爷可运送出川,向朝廷摆明姿态,至于是否运送到临安,倒也未必。

    索性岳将军在荆湖作战,需要的钱粮也不少,从临安调拨多有不便,蜀中就地支援分数应当。”

    “明白。”

    徐还心领神会,笑道:“我呢,我知晓一些生财的营生,有蜀中物产和人力相助,积蓄钱财不是什么难事。即便交出去一半的财税,保证钱粮依旧充足。”

    “那就更好了。”

    司马靖欣然道:“除了富庶之外,蜀中还有一大优势,那便是人才济济。”

    “嗯,蜀中三苏之名,大宋人人皆知。”徐还深以为然,苏轼、苏辙兄弟在大宋的名气着实太大,对老家蜀中的影响也不会小。

    “没错,其实大宋开国前百年,蜀中甚少出人杰,但自打仁宗朝开始,人才辈出。

    其中以三苏最为杰出,苏子瞻有魁星之称,在蜀中甚的爱戴颂扬,乃是蜀中少年子弟的楷模。

    除此之外,还有王圭、范百禄、张商英、宇文虚中等人都官居宰辅。而今他们的家族后裔在蜀中的地位,以及权势、影响都非同小可。”

    略微停顿片刻,司马靖续道:正是因为这些在朝中显贵的蜀籍官员,蜀中越发人杰地灵。

    少年子弟争相读书,饱学之士不在少数蜀中文教之盛,冠绝天下。国公爷可知,我大宋刊印书籍,以蜀、越、闽三地为甚。”

    “这个有所耳闻,越州陆宰便在我府为西席,他家藏书比皇家府库都要多。

    我在临安西湖边修了一座文澜阁,作为存放阅览图书之地,而今由陆宰主持整理编撰书籍,以及刊印事务。

    至于闽地,听闻前朝宰相章得象、章惇、吕惠卿等人皆是闽人,当地文教,书籍刊印兴旺也在情理之中。”

    听到徐还在修文澜阁,收集藏书,整理编撰,司马靖眉头一动,沉吟道:“国公爷,高明。”

    “哼哼,些许小事,不值一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