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五章 口水淹死御史-《大宋之重铸山河》
第(2/3)页
当然,也有情有可原之处,久在战场杀伐之人,难免会有戾气,会鲁莽冲动。
与此同时,士林学子也对言官们的态度十分恼火。
兵痞欺压百姓由来已久,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言官们纠察风纪,为天子耳目,为何没有察觉这些事情呢?
或者是察觉了,明知不报?
反倒是徐驸马,为民做主之后立即遭到攻讦的,言官是何初衷?居心何在啊?
书生仕子最是义愤填膺,也素来以为民请命为己任,对于御史们这等“选择性奏报”的态度甚为不满,一片斥责之声。
周烨此人,不配为御史言官。
自杀是应该的,不过并非受辱自尽,而是羞愤自杀才对。
这等论调迅速出现,得到众多赞同。
读书人便是这个年代的舆论导向,故而消息传出去之后,御史们的压力大了很多。
毕竟“受辱”的只是周烨一人,徐还打人固然不合礼法,却下顺民意。
自古明训,民意不可违。
何况,他们御史言官本身的作为也大有瑕疵。
此事被舆论放大,议论纷纷,如果借着周烨之事,继续做文章,难保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直到此时,御史们才发现,临安有一支对舆论影响如此强烈的力量。
文澜阁那是什么地方?在西湖孤山,是徐驸马的封赐之地。文澜阁与西泠社的成立发展都有公主府的影子。
哪怕徐还并未授意,文澜阁里的先生仕子们感念情义,少不得多有报答。不明着偏袒,但肯定会不着痕迹地为徐还说话,抨击他们。
如今就是这个局面,如果不知收敛,焉知文澜阁里再爆出什么言论。
大宋御史早已不是当年包拯、唐介仗义执言,忠义无双的时代,所谓“大宋的良心”早就不复存在。
历经了哲宗朝的党同伐异,徽宗朝的腐朽混乱之后,御史台早已没了当初那块干干净净,监察风纪的金字招牌。
而今大宋的御史言官,名声实在不怎么样,可他们还要脸面,所以着实畏惧舆论持续不断的攻讦。
文澜阁只开了一炮就消停了,否则就不是“见义勇为”,而是徐还刻意为之了。
今时今日,徐还想尽力避免自己对文澜阁的掌控,以及对舆论的导向能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