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三司会审,百官旁听-《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


    第(3/3)页

    “而就在夜里。”

    “农户磨刀准备杀鸡给年轻人吃。”

    “但年轻人却认为农户是为了官府悬赏,想半夜杀死自己。”

    “于是为了自保,年轻人提剑杀了农户。”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农户家人报复,泄漏自己踪迹,年轻人还斩草除根,杀了农户的妻子和一对儿女。”

    “最终,年轻人逃过官兵追捕。”

    “兴兵起势,讨伐权相。”

    “与天下诸侯交锋,过程中不乏屠城、掘墓、人肉充当军粮之举。”

    “但其最终定鼎中原,开创王朝基业,使境内太平。”

    “你觉得这年轻人如何?”

    苏长歌开口问道。

    慕子清听完,低头沉吟一会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农户好心收留,但年轻人多疑,为自保杀农户一家,此举忘恩负义。”

    “屠城、掘墓、食人肉更是大错特错。”

    “但年轻人保境内百姓太平。”

    “此为大善。”

    “因此,这年轻人有大恶,但亦有大善,子清难言其对错。”

    慕子清将心中感受如实说道。

    听到这话,苏长歌点点头,对她的答案很满意。

    若是换做那些腐儒,肯定早就跳出来责骂,以道德仁义去批判罪过,但慕子清知道其中还有大善,这点属实难得。

    随即,苏长歌出声说道。

    “何谓对错?”

    “彼之英雄,吾之仇寇。”

    “蛮夷贪图我大晋土地,对他们没错,对我们便是大错大恶。”

    “正因如此,对错往往在于立场。”

    “道德仁义是一种立场。”

    “维护自身利益也是一种立场。”

    “保护境内百姓,意图终结乱世,开天下之太平,依旧是立场。”

    “你提议要杀锦衣卫千户,便是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立场,但人为何要修道德、定法度,便是在看待问题、为人处世上不能仅以个人立场来衡量对错。”

    “李渡心怀不轨,蓄意报复。”

    “不只是你,站在我的个人立场上,李渡也该杀,以绝后患。”

    “但若是动手,就违背朝廷法度。”

    “坏了心中道德。”

    “杀他就成了错。”

    “正因如此,我才提议将他交给陛下处置。”

    “陛下即便杀他,也会调查其罪证,若是其罪可诛,有法可依,那便杀了,若是其罪可恕,那不杀也在法理之中。”

    “如此。”

    “既保全了自身,又不坏法理。”

    苏长歌开口,将整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慕子清听。

    慕子清是弟子中最聪慧的。

    也是行事最果断的。

    她行事若是能走正道,持正念,对天下百姓都是件好事。

    “学生懂了夫子的意思。”

    听完,慕子清若有所悟的说道:“站在个人立场,对错是相对的。”

    “法理和道德,是以大多数人的立场,约束并防止个人对错立场凌驾于他人之上,实现大多数人立场上的公正。”

    “夫子是希望我能修道德,守法度,不单以自己的立场来衡量他人。”

    “并且做事要站在大多数人立场上。”

    随着声音落下。

    慕子清的眼神闪烁光亮。

    而苏长歌也没想到。

    自己一番话。

    她竟然能想到这么深的层次,就差没把主观立场、客观立场给说出来。

    不过慕子清有这样的认识也好。

    站在法度、道德内的杀伐决断,才是人间正道。

    而他故事中的年轻人,功绩没办法磨灭,但杀无辜之人保全自己,和泄愤屠城的事苏长歌却无法认可是对的。

    苏长歌所坚持的道理很简单。

    法理是行为的底线,道德是个人的准则。

    而法理和道德的制定标准。

    不是以维护某人利益,或者某个小群体利益为准。

    应该像某个伟人说过的那样,站在维护天下百姓利益的立场上。

    比如说有个权贵为了私利,杀了一个普通百姓,即便是皇帝降旨宽恕,那在苏长歌看来,也违背了法理,要依法处置,没什么好说的。

    还有三纲五常等道德观念。

    若是道德准则,损害了天下百姓大多数人的利益,那就要废除。

    当然,这些话还得枪杆子硬,有自保之力再说出来。

    一旁,慕子清看着苏长歌侧脸。

    美眸中露出几分佩服。

    夫子对法理、道德的见解和认识,已然不亚于古之圣贤。

    这让她很好奇,夫子的脑海中为什么会有如此多从未听过的新词?

    随后,就在慕子清想要发问时。

    突兀间。

    一阵敲门声传入耳中,

    “苏状元,还请你准备一下。”

    “陛下降旨。”

    “两个时辰后,刑部大堂内三司会审,陛下、太子听审,百官旁听。”

    李常顺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