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唐安把之前买的欧米茄往汤研包里塞,拉上拉链,60多万的表不要,买个一千多的表却那么高兴。 “安哥你看这个表带跟手链一样,把表盘拆掉可以当手链戴呢。”汤研开心地在唐安眼前扬了扬手上的新表,嘴角扬起一个幅度。 “你拆掉表盘就不够长了。”唐安毫不客气地打击道。 “那再买一条,连起来就够了。” “你这是买珠还椟,刚才首饰店里看了那么多你又说不喜欢。” “那些不好看啊。” “行吧,想要什么款式的你找人画出来,咱们去定做一个。” ...... 半个多小时过去,很快就来到上面的电影院,一路上有不少人都是冲着电影院去的。 看电影是目的性消费,别管是底层还是顶层,都不会缺少观众。 还有些也是抢到了点映门票,一路上讨论的声音就没停过。 到了电影院的时候,现场已经挤满了观众,别说大厅的座位了,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唐安稍微扫了一眼,男女老少都有过个年龄段的都有。 这就是类型的优势,要不然为什么前几年国内制片方只拍古装大片。 就是因为受众广,占据了天然的优势。 就比如说爱情片潜在观众500万,你就算请大明星拍个不错的爱情片,最多也就是两三百万的观众看。 像是古装大片,受众覆盖全年龄段,潜在观众起码两千万,就算只有四分之一的观众去看,也有500万人次,两亿多票房。 电影终究是视听感受,剧情片除非是引起了绝大部分观众的共鸣,或者是引起了社会现象,否则票房也就在那里了。 《失恋三十三天》就是引起了一种社会现象,要不然能比张一谋的《山楂树之恋》票房高得多。 《药神》也是引起了观众的共鸣,看病难一直是一个急于解决的社会难题,让观众感同身受。 好莱坞当年在票房奖项上完爆《肖申克的救赎》的《阿甘正传》,也同样如此,反应了很多社会现象。 《阿甘正传》作为一部米国主旋律电影,在1994年的海外电影市场拿了3.5亿美金,这片子做到了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对梦想的共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