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以前在沪上和扬州本地,都尝过三套鸭,但能做出人文风味,同时又能完全将君子和而不同展现出来的,只有林老板一人,为这道菜,当浮一大白!” 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成,大家纷纷举起酒杯,为吃到这么鲜美的菜品感到高兴。 除了三套鸭之外,别的菜品也让大家吃得既舒服又满足,而且不少菜品只是书上见过,听文人前辈在书里或者笔记中怀念过。 但现实中,能吃到的却不多。 别的不说,就梁实秋笔下的干炸丸子,京城就没几家能做到他描写的美味程度。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huanyuanapp.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但林旭做了出来,刚刚蘸着椒盐吃的时候,脑子里不自觉就闪现出了《雅舍谈吃》中的句子。 早些年读来忍不住咽口水的话,如今却成了现实。 让大家在心理层面,跟民国时期的文化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呼应。 这是美食的魅力,也是文字的魅力。 没多久,清汤银肺端了上来。 对于银肺这种菜品,刚见到时大家都觉得只是一道简单的猪肺而已。 但等品尝到那种入口即化的口感,听到林旭讲解的做法,众人才发现,真低估了这道菜的魅力,也低估了淮扬菜的师傅们。 能把猪肺这种上不得台面的食材做到这个地步,真没多少人能实现。 喝着这美味的汤羹,许教授的夫人薛阿姨笑着说道: “古人好像对汤研究特别深,刚刚吃的海底松,还有银肺,一般人真琢磨不出这种做法,太费神了。” 任崇墨笑了笑: “古代人时间多,资讯少,尤其是扬州那些盐商,把心思都用在了造园子和饮食上面,以此来打通文士圈子,手底下的厨师们,自然也就挖空心思讨好主家。” 说完他看着耿立山问道: “立山先生应该对这种美食研究很深吧?” “研究过,之前看《金瓶梅》和《红楼梦》,也特意钻研过上面记录的一些美食,比如宋玉莲的冰糖炖猪头,我就怀疑是不是扒烧整猪头的前身。” 《金瓶梅》中的冰糖炖猪头出场多次,作者每次还着重写了只需一根柴,便将猪头烧软烂。 无数人都想知道,究竟怎么靠一根柴来炖煮。 等吃了林旭做的扒烧整猪头,耿立山才觉得,应该就是林旭这种先脱骨再炖煮的方式,之所以强调一根柴,估计是因为要全程小火。 而且《金瓶梅》的作者身为文人,应该不太懂下厨,所以就这么写了。 田清澜喝了口银肺汤: “《金瓶梅》中确实有不少美食,各种大小宴席也描写得事无巨细,让后人研究明朝市井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不知道立山先生对里面哪道菜印象深刻?” 耿立山笑了笑: “以前我感兴趣的是银丝鲊汤,很好奇为什么孙雪娥因为这道菜被挨打,让我对孙雪娥这个人物充满了同情……等尝到林小友做的银丝鲊汤,我又看了一遍《金瓶梅》,找到了另一道感兴趣的菜,也是让我扼腕长叹很久美食。” 周大爷虽然是管理层,但平时对古代通俗文化研究颇深。 一听这话就问道: “让孙雪娥丢了性命的鸡尖汤?” 耿立山点了点头: “想想古代那个社会,孙雪娥空有一身顶尖厨艺,却不得施展,因为银丝鲊汤而挨打,还因为鸡尖汤而送命……真是个悲惨的女人,每次读到这里,都感觉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我面前死去。” 文人比较容易悲春伤秋。 虽然是他们情绪更加敏感的缘故,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文字哪怕历经几百年,依然能准确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意图。 耿立山说完,其他人也心有戚戚,很认同这话。 林旭见大家都在为孙雪娥扼腕长叹,导致气氛不太好,便问道: “你们……想不想尝尝鸡尖汤的味道?” 崔清远立马来了精神: “你会做?” 耿立山一扫刚刚的颓废: “既然这么问了,肯定能做……林小友,今天要是能让我尝到鸡尖汤,我家里所有的字画随便你挑!齐白石的、徐悲鸿的、张大千的……他们的字画我也收藏不少,能让我得偿所愿,我拱手相送。” 林旭:“……” 一碗汤而已,不至于吧? 他赶紧说道: “不用不用,你这么说弄得我都不敢下手了,万一让你很失望,这不白占便宜嘛。” 怪不得文化人不能做生意呢。 一上头恨不得把家底送出去,再大的家业也没法这么造啊。 其他人虽然没说话,但眼神中却满是急切。 显然,大家都想尝尝鸡尖汤的味道。 林旭起身说道: “你们稍坐,我去把这道汤品做出来,满足你们一下你们的好奇心!” ———————— 第三更到!本章5200字,求月票啊兄弟们!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