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袁德彪说道: “熏肉分为冷熏和热熏,我们平时一般用的就是热熏,比较快,上色勐,但就是不好掌握,熏过头了也没法补救。” 热熏和冷熏的最大区别是,热熏是先将铁锅烧红,然后将准备好的白砂糖投进去,再迅速放上摆满卤味的篦子,盖上锅盖。 约莫一分钟后,就差不多该出锅了。 掀开锅盖,将卤味拿出来晾着。 热熏对厨师的经验以及手法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根据食材的量以及铁锅的温度,及时调整用糖的量。 “初学者最好别用热熏,不仅是因为容易翻车,最重要的是,容易烫到。” 想想也是,烧红的铁锅,慌里慌张的撒入白糖,再赶紧摆上卤味,这个过程万一碰到锅,至少会被烫出一个大燎泡。 要是糖多了,导致熏出来的卤味苦味过重,那基本上就等于毁了一锅卤味。 所以袁德彪比较推荐冷熏。 这个相对简单,上手更快,而且还能灵活掌握卤味的熏制程度。 卤味根据熏制时间的长短分为金黄、嫩红、枣红三个阶段,在冷熏的过程中,新手也能轻松掌握,所以袁德彪比较推荐。 戴建利问道: “冷熏和热熏用的糖一样吗?” “不一样,热熏用绵白糖,起烟效果更好;冷熏用白砂糖,结构更疏松,热量更容易透出来。” 袁德彪说完,又冲谢保民说道: “老谢应该很懂啊,他二十来岁那会儿专门在我爸面前表演过,等他走后我爸狠狠把我揍了一顿……” 啧啧啧,师兄还干过这种事儿呢? 谢保民笑了笑: “那会儿年少轻狂,谁能想到这么简单的东西你那会儿还不会呢,要是再回到过去,我肯定不会做熏肉让你挨打了。” 袁德彪笑笑,刚要说老谢仗义。 谢保民便来了一句: “我做雪绵豆沙!” 袁德彪:“……” 狗东西,你嫌我挨打不够狠是吧? 雪绵豆沙是东北菜里难度比较高的菜品,需要把蛋清打发了,包着豆沙低温油炸,在让蛋清在油中膨发胀大。 整个过程对厨艺和经验要求较高。 二十来岁那会儿,袁德彪虽然能把雪绵豆沙做出来,但卖相口感都一般,绝对跟老谢比不起。 说不定等他走了,年轻的袁德彪会被吊起来打。 玩笑过后,袁德彪看着一旁的徒弟问道: “刷油了吗?” “刷过了。” 他对林旭说道: “做好的卤货在熏制前,需要刷一层油,这有助于焦糖烟气附着在肉皮表面,卖相会更好。” 林旭没想到还有这种讲究。 又学会一招啊。 袁德彪往铁锅的锅底垫了块锡纸,根据卤肉的量,往上面撒了小半碗白砂糖,撒的时候还稍稍摊开了一下。 接着将摆满了卤味的篦子放在铁锅内。 一切准备就绪,盖上盖子。 这是典型的冷熏套路,袁德彪盖上锅盖后对大家说道: “接下来就该熏了,这个过程很短,要注意观察。” 说完,他打开了铁锅下面的灶头,并调成了中小火。 热熏时,灶上是不开火的,只要把铁锅烧红,接下来就是关火撒糖开始熏制。 而冷熏,是需要把白砂糖在锅里慢慢加热,整个过程比较好掌握,而且熏制的程度容易控制。 不过冷熏也有缺点,这种缓慢上色的效果没有热熏好。 热熏是忽的一下冒出很多焦糖烟气,在很短时间内附着在食材表面,色泽红润,看起来格外漂亮。 冷熏相对来说,会稍稍差那么一下。 袁德彪开火后不久,锅盖和铁锅的缝隙中,就逐渐有白色的烟气冒出来。 等白烟变得浓烈的时,袁德彪说道: “这会儿差不多就是金黄色了,等会儿开始冒黄烟,熏出来的颜色会往深黄转变,直至变成浅红色……” 他话音刚落,白色的烟气就变成了黄色。 这说明里面的颜色也在转变。 戴建利好奇的问道: “那啥时候出锅比较好啊?” “烟雾的颜色从黄往红开始转变时……” 袁德彪说着,用手指了指,锅里冒出的烟气,这会儿确实是深黄色,甚至有些发红,他当即掀开锅盖。 一股浓郁的焦糖香味和烟熏味儿从锅里飘出来。 熏肉,成了。 烟气缭绕中,林旭看到里面原本没什么颜色的卤货,此时全都变成了诱人的红色,仿佛是用糖色炖煮出来的肉块。 而跟糖色不同的时候,这又多了焦糖的香气和烟熏味儿,更有特点,也更有风味。 谢保民对林旭说道: “观察烟气颜色的时候要注意,飘出来的烟气颜色因为呈散开状,所以看起来比实际的颜色浅一些,别被蒙蔽了。” 林旭点点头,表示记住了。 这时候袁德彪将整个篦子从锅里提出来,林旭趁机使用了烹饪学习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