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图谋东北-《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
第(2/3)页
现在的高句丽并未发展起来,跟扶余国、鲜卑两大势力首鼠两端,人口仅有三十万人口,三大势力之间也就呈现狗咬狗的局面。自己只要利用好三大势力之间的矛盾,打破他们的松散联盟就会简单许多。
若是四百年后,中国依然还会诞生隋唐两朝的话,杨广、李世民一定会感激自己这个解决边患的伟大帝王。
说到正史上,毌丘俭就曾经击败高句丽。
司马懿联合高句丽部队灭亡了公孙氏一族,辽东陷入边防空虚,东川王趁机准备霸占辽东。毌丘俭当即率军冲杀,把高句丽部队追至丸都城,把整个丸都城都捣毁了,东川王逃至沃沮,直到七十年后才重新建国。
现在的历史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公孙氏没有灭亡,这是最大的希望,辽东就不会被异族侵略。
公孙修翻看了一下奏折,有关于今年的粮食收成、辎重部队、军械武器之类的。粮草方面并无问题,大军虽然从襄平进发,可粮草已先行一步运至乐浪、带方二郡建立仓库存储,其就地的太守也要备足供给军队所需的粮草,粮草只要不被敌军切断就没有问题。
辎重部队则是征调民夫,二万大军远伐高句丽,所需要的辎重部队起码也要四万人,此战也是极其耗费人力物力的。
北宋时期的沈括就曾经推算过,假设若一个民夫背六斗米,士兵自背五日干粮,只供应一个士兵的粮食军需的话,可进军十八天,若计回程,则只能进军九天。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单程可进军三十一天,回程则十六天。
沈括也记载了用牲畜运粮的效果:“若以畜乘运之,则駞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运,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民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
若是用牲畜托运粮食,骆驼能背三石粮草,马跟骡子跟一石五斗,驴子则只能背一石,相比于以人运粮,携带的粮食虽然多了,可如果没及时给牲畜喂草喂水,牲畜多会死亡。一个牲畜死掉,驮负的粮食也只能跟着遗弃,相比用人背扛,有利有弊,利害均半。
公孙修知道这一场如不能胜,燕国的损失几乎等同于亡国,一场失败的战争所导致的后果,决非只是数万将士战死沙场那样简单。一是国内贫瘠,农民起义,二是内外不轨,试图分裂或者取代。
隋朝亡于三征高丽,给了起义反隋的基础。
明朝虽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大明的国力,最终导致倾覆。虽然万历后隔了二十几年才灭亡,可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战必须胜,不许败。”
公孙修心想这一战虽然要掏空家底来打,这也没办法,毕竟辽东本来就是贫瘠之地,登记户口明面上只有四十万,还有大量人口附在豪族手上,几乎每一战都是掏空了打。
他暗自想到:“若论整个汉末三国,最厉害的当属曹操。虽说顺风浪、逆风逃,一生中胜仗颇多,败仗也不少,可曹操依旧是曹操,留下来的基础仍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帝国。”
公孙修可输不起一场大规模的战役,燕国若是输了,三大势力都会进兵蚕食辽东,更别提幽州的毌丘俭还在一旁虎视眈眈。他暗中寻思:“这仗便算是赢了,也弥补不了损失。打出国威只是面子上的东西,填饱不了肚子,这一战要是赢了,要把高句丽的金银珠宝、男女人口跟土地都给占据,弄回来个七八万人口,战争的损失跟获利才能一并补回来了。”
邓艾道:“王上,臣以为二万人足以,目前高句丽跟扶余国之间生恶,早晚必有战争。且高句丽去年征辽东,毁去大半兵马,已是强弩之末。出兵将其灭之,并不算难。等双方发生战役,王上出兵先灭高句丽,再逐鲜卑,扶余国若愿臣服,则一并收之,若是不愿臣服,那就直接攻灭。”
公孙修深以为然,这也是最初拟定的战略,笑道:“能将这三个夹缠不清的势力给灭了,我大燕疆域辽阔,‘雄鸡之首’可就尽在手中。”
邓艾一愣,不明白王上口中的“雄鸡之首”是什么意思?
他随即想起目前还没有现代版图的概念,自己这个雄鸡之首,自然是将东北三省纳入版图,不就是鸡首么?他笑道:“孤昨日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燕国疆域跟高句丽、鲜卑、扶余三大势力的疆域连起来,隐隐有雄鸡之首的感觉,故有此感。”
邓艾这才明白过来,当下点了点头:“天有所预,故降吉兆,看来王上东征一事,合乎上苍之佑。”
“士载,我军要以千里之遥进军,中途耗费极大,时间又缓,不知你有何高见?”
公孙修询问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