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嚯,厉害!活儿都让别人干了,咱们享受就行!”这一刻,李耒仿佛于谦附体,干起了捧哏的活儿。 眼镜中年差点一口气没上来,“这样下去,中国迟早会被现代文明淘汰!” “好!”李耒大力鼓掌。 “这还是好事儿?”眼睛中年实在是跟不上他的脑回路。 “这不是还没被淘汰吗,不仅没被淘汰,还能坐享其成,肯定是好事儿啊!”李耒继续捧哏。 这俩人脖子一梗一梗的,想说啥却又说不出来,他们习惯了引经据典跟人辩论,你要正面和他们辩论,他们一点儿也不害怕,但李耒这种明着捧哏,实际上却是讽刺的套路还真没见过,一时间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 暂时压住了他们的气焰,李耒话锋一转,正儿八经地跟他们聊了起来,“柏杨先生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希望咱们能正视自己的缺陷,但行文之中未免有些以偏概全,过于崇洋媚外了!” “这位先生刚才说‘路人摔倒了,很多路人不去扶;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冷漠、自私,中国人自古如此!’我看到的却是正好相反,路上有人摔倒,很多人都会去扶。”现在可不是彭宇之后的年代,乐于助人的很多。 “而且我们姑且当他说的是真的,这种事也不是中国人独有的,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的吉诺维斯事件;一位叫基蒂-吉诺维斯在下班后回家的路上遭到了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 “歹徒刺了她多刀,她大声喊救命,歹徒正欲图逃跑,但后来他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他又从车里走出返回继续刺杀她,袭击行为持续了35 分钟;事后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中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 個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 “这只是个例,并不能说明美国人冷漠!”眼镜中年下意识反驳。 “您刚才批判中国人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李耒笑了,类似的对话他实在是见识地太多了,说起中国人的时候习惯把一件小事上升到民族劣根性的高度上,同样的事换到美国人身上却成了个例,这不就是双标吗? 好在李耒后世在网上看人吵架看得多了,关于柏杨的这些论断,早就被人驳斥烂了,所以他马上又拿出了另一个案例。 “1973年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达利和巴特森进行了著名的撒玛利亚人实验,这个实验的灵感源于一则《圣经》故事。” “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而身受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却不闻不问,惟有一个过路的撒玛利亚人不顾隔阂,动了善心帮助了他,故事借以表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非身份。” “接受实验的是一组神学院学生,其中的一半给予‘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并要求他们在另一所神学院里布道,另一半则要求在同一地点对就业机会的问题进行布道。” “在到达指定地点的途中,受试者将会经过一个瘫倒在小巷中的路人,看上去急需帮助;然而仅有百分之十的人停下救助这名可怜的路人,而且相比那些准备演讲就业机会问题的学生,被给予‘好撒马利亚人’故事的学生并没有因为寓言的教育意义而更多地伸出援手。” “实验结果表明,现实中大部分喊着口号号召拒绝冷漠帮助他人的人,现实中也不会这样去做。”李耒看着这两名眼镜中年,别看他们现在说的慷慨激昂,真要是遇到有人需要帮助,他俩可不一定会出手。 “所以二位把冷漠归为中国人独有的劣根性,相信吉诺维斯女士和达利先生、巴特森先生一定不敢苟同!” “柏杨先生写这本书,是因为他看到有美国人、日本人为反思本国存在的缺点,各写了《丑陋的美国人》和《丑陋的日本人》;但是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比不上威廉-莱德勒、尤金-伯迪克和高桥敷先生。” “哦,顺便说一句,高桥敷先生写出《丑陋的日本人》,希望此举能够引发本国国民的深刻反思,却出乎意外的遭到了激烈围攻,他不仅被日本当局撤职,并且作者不得不隐姓埋名多年,以免遭杀身之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