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能拿奖吗?-《喜剧天王》
第(2/3)页
戛纳的商业氛围很浓,随处可见一堆的电影海报!
戛纳电影节是简单而又复杂的,说它简单,是因为年年差不多的程式;
每年的四月中旬,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都会在巴黎召开记者会公布当届入围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名单。
五月的戛纳将迎来全球各地的电影创作者、明星、电影公司从业人员、媒体记者、影评人以及无数影迷,每个人都以“电影”之名聚集在这座法国南方的小城,在“电影节”这个疯狂运作的大机器中各司其职,各享其道。
说它复杂,是因为戛纳的背后如同好莱坞和奥斯卡一样,都充满了各种各样台面下的因素。
不过,从表面上面,戛纳电影节一样的光鲜亮丽、热闹非凡。
电影圈不仅是艺术圈,更是一个封闭式、外人甚难闯入的“人际圈”。
戛纳是存在所谓“嫡系”的——甚至,欧洲三大电影节都有嫡系之说。
与中国人头脑中“走后门攀关系”甚或“潜规则”概念不同的是,戛纳“嫡系”的形成更多源自西方社会里“圈子”的传统与现象。
法国人是热衷并严格恪守圈子法则的,这不仅仅存在在电影圈,更存在在时尚界、商界甚至各行各业。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家门”就要恪守“家规”,并且必要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戛纳电影节就是扇高级大宅门,艺术总监的角色大抵相当于守门人兼管家,自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走进这扇门。而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生成国际化的嫡系大家庭则是一件更为玄妙的事情——这和中国人眼中的“关系”又不一样,嫡系当然是仰仗亲密历史的,但其形成并非是胡作非为或者纯粹金钱交易就可以得到的,至少需要在艺术风格、思想表达、创作视角、身份背景等各方面满足戛纳符号的高期待,强求不来。
若它一朝看上了你,春天就来了。
对嫡系的重视和培养让门外的人只有羡慕的份,至少,每一年嫡系导演们都可能获得一次全球闪光灯的注目,而他们的电影海报则可能被印上戛纳电影节的图标——这一电影营销的杀手锏将帮助他们在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
戛纳嫡系导演的名字在迷影圈几乎人尽皆知,达内兄弟、肯?洛奇、迈克?李、拉斯?冯提尔、阿莫多瓦、河濑直美、锡兰等等…
多唠叨几句天才少年多兰,所谓幸运必不是凭空从天上砸下来的馅饼,从19岁与戛纳发生关系之后,多兰就一路搭乘戛纳快线实现进阶式成长。
25岁的他与电影界的神话级元老戈达尔并列拿下评审团特别奖,在颁奖典礼哭红了双眼,还鼓励全世界的电影少年不要轻易放弃梦想,最后和评委会主席坎佩恩如母子般深情拥抱。
多少双眼红的艺术青年唯有慨叹:这究竟是凭什么?
才华天分与独到的思维眼光当然是第一要义,有机会被相中的运气也是必不可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