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寻找电器专家-《激荡1991从倒卖旧轮胎开始》


    第(2/3)页

    “可是……”康旭之挠挠满头乱发,又道:“可是,老板,咱们可以趁着冬天,先把筹备工作做了啊!”

    侯一鸣沉吟片刻,微笑点头:“你说的也有道理,那么,师兄,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咱们应该做哪些筹备工作?”

    这是侯一鸣的管理艺术——他会先把一个问题,抛给他的团队成员,让他们先思考,并且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并非侯一鸣偷懒,而是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团队成员养成先思考的习惯,不然大家全都是跑到老板跟前两手一摊?

    那还要团队干什么。

    侯一鸣问完,康旭之几乎没有思索,就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本子,摆在桌上打开——显然是早有准备。

    “老板,有几个工作,我觉得必须在年前做个差不多,不然年后肯定得耽误好几个月……尤其是办厂这么大的事儿,耽误几个月,就一年又过去了。”

    顿了顿,康旭之又说道。

    “首先是选址——考虑到缩短建筑工期的需要,我建议是找一处现有的,停工停产的国企工厂,把一部分厂区租下来或者买下来。”

    并城是工业大城,城市周边有大量国企工厂,其中相当一部分处于停工停车、下岗解散的状态,找一片厂区并不算难。

    “我这里有一份我搜集的国企工厂的资料,都是已经停工停车的。”康旭之从包里摸出一沓资料,递给侯一鸣,“但是,老板,具体怎么联系这些厂子,把他们租下来或者买下来,这可就是我的知识盲区了。”

    侯一鸣接过那些资料,随便翻看了几下:“继续。”

    “第二点是设备。”康旭之道。

    “这点我明白了,说第三点吧。”侯一鸣有关于设备的一些思路,所以不用康旭之多说什么。

    “第三点,是人。”康旭之正色道。

    “老板,我这些天,反复推敲了很多次咱们这个电器厂,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靠我一个人的能力,撑不起来。”

    “老板,我钻研技术还行,但让我琢磨这么庞大的一个厂,我是真有点儿抓瞎。”

    康旭之道:“一开始,我的想法是,咱整个小厂,就把之前这种二手翻新加贴牌的模式渐渐做大,等实力成熟后,再增加生产线……”

    “但我后来意识到,这样是不行的——必须有真正的,有整合能力的电器、电子专家加入咱们,把技术这一块抓起来,不然,干多少年,咱们也不会有真正的技术积累。”

    侯一鸣听完康旭之的话,明白他的意思了。

    “师兄,明白了。”侯一鸣点点头,“这件事,我来想办法,你先回电器行——等我消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