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哪怕练子宁还要嘴硬,朱英也有很多种方法反驳八股文。 光现在想到的就有九种。 没办法,自己可是有系统的人儿。 虽然这杂交水稻是系统抽的,但影响他找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反驳么? 不影响。 一旁的徐辉祖早已瞪大了双眼,拿着稗草和稻穗看来看去。 而朱元璋早已喘着粗气了。 大明洪武朝二十五年了,科举有七届之久,但朝堂里的文臣使起来总是不得劲。 贪赃枉法明哲保身的不胜枚举。 原来是岔在这里。 一开始的路子就错了。 他老朱农民出身,对于这些文人学士,自然是推崇追捧的,历届科举都由翰林院,太师和六部尚书共同拟定。 对于六部需要的进士,他都会让六部列出题目进行殿试。 一如练子宁在兴国民策上颇有见解,这才授他到翰林院深造,随后转为工部任侍郎一职。 本以为这样能人尽其才,悉用其力,大明将会日益兴盛,远迈神州其他盛世王朝。 可没想到现在听了朱英这寥寥数语,他便明白,他想错了。 科举从根源上就弄错了。 原以为朱英看不上科举是借口,不然不会想法子改户籍。 现在看来,是他错怪朱英了,大明科举办成这样,天下的读书人,还有朝堂的清流都满意了。 但百姓不满意,他老朱不满意,朱英自然也不会满意。 只不过没人敢说,也没人敢论,就是他朱元璋也不行。 也只有朱英现在捅破这层窗户纸。 练子宁涨红了脸,想了无数办法,可驳不到朱英的论据。 毕竟这稻种是实打实的放在面前,他也知道这是何等的功绩,若是能在圣上的推广下,不出三年,大明将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丰产。 那朱英的名字,注定是震古烁今,这时代的读书人,都会被他压一头。 但要不说,他还是读书人么? “公子所言,乃天地至理,万事万物皆有其缘法,这乃数千年前上古先贤便有的至理,三皇五帝,有神农尝百草,方有天下食粮,有黄帝内经,才有医术,嫘祖织蚕丝,方有今日衣冠之华美。” “我等生于天地之间,若不研读经书要义,岂能知人理,敛其华!公子今日能研究出这丰产稻种,不也是在历代无数的经学讲义中悟出来的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