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谢思危引经据典,缓缓道来,沈昼锦听的微微出神。 这里头,有很多故事她都听过,但那时候听听就算了,如今身在边关,再听时,却莫名觉得震撼。 谢思危续道:“我听闻,今上与信王爷同在军中时,两人都还年轻,今上曾说,对外,大可因粮于敌,对内,当学岳家军。” 他给她解释:“那个时候不比现在,三四十年前,天下还乱的很,各路势力多的是,大盛只是其中一国,还不是最强的那一国……所以当时今上提出这话,大家都不以为然。” 沈昼锦懂他的意思。 对别人来说,你是张家军,我是李家军,那你就是我的敌人了,就可以“因粮于敌”了。 但是今上,年轻时的武宣帝,他觉得,异族才是敌,而本土的百姓,不管你身处于哪股势力的地盘上,全都算是“内”,都该执行“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然后他与当年的信王爷,兄弟同心,艰难的推行着这条军纪…… 起初是真的难,不管是军需还是募军都难,主要是兵将自己都不乐意,别的势力都看他们笑话,但四五年之后,大盛军的名声传扬出去,渐渐的,就能感觉到做事顺畅,且越来越顺畅,百姓主动开门迎大盛军的传奇,不止一回。 所以有时候,愈是这些不起眼的百姓,才愈能影响大局,这就是民心的力量。 最后大盛军歼灭了各方势力,坐了天下,三十多年过去,从起初的动荡,到如今国泰民安。 谢思危道:“听闻,当初今上与信王爷临走之时便约定,他为帝王,定保边军军需,而信王爷为边军将领,也要将这条军纪永远执行下去。” 谢思危笑了一下,轻声道:“其实这明显就是假的,毕竟,这条军纪对于今上来说,只是他推行的诸多政策中的一条,又岂会特意拿出来说?只是有这样的传言,也足可以证明,百姓对这一条有多在意,又有多感激了。” 他指了指外头:“有了今上和信王爷,才有如今边关这和乐融融的气氛。” 沈昼锦恍然点头:“原来如此。” 她有些神往:“原来今上是如此英明仁慈且有远见的人物。” 谢思危道:“自然。” 沈昼锦想了一下:“可是边军吃的也不好啊!” 谢思危正色道:“不饿,就是好,这已经很难了。” 沈昼锦再次觉得惭愧。 是啊,行军打仗的人,又大多正当壮年,饭量大的很,能养活这些人,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饱已经很难了,哪里还能求“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