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赵云宁讲的这些种植法子,农户都不觉得陌生。 可,赵云宁是郡主,金枝玉叶,竟然也懂这些,就怪让人觉得神奇的。 尤其,这还是一种大家都没有见过的农作物,赵云宁却非常熟悉似的。 赵云宁确实很熟悉,因为,她也在基地,也种过。 李不屈夸赞道:“不愧是郡主,什么都懂!” 赵云宁用老借口敷衍,“书上看到的,我只是纸上谈兵,还要靠你们种地,若真能种出亩产几千斤的粮食,以后,我们燕国就不缺粮食了。” 李不屈眼露兴奋,郡主将这般高产的种子交给他,再由他亲手种出来,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 也更加坚定了,要好好给赵云宁种粮的信心。 水稻才发出二十几厘米的叶片,看不出什么不同。 赵云宁看了一圈,没发现什么毛病,苏临的嗓音突然传来,“表妹,日头这么晒,怎么会在这里?” 衙门人手不足,他身为举人,便同衙役们一起下到基层,登记百姓们的详细信息,看到赵云宁走在田间地里,便好奇地走了过来。 赵云宁回头,“来看看地里的情况。” 苏临往地上瞅了瞅,“这是何物?” 赵云宁解释,“这是红薯,一种块茎作物,一亩地能种出几千斤,口感绵软,饱腹感强,生长力更盛,无需过多的操心,就能收获颇丰,红薯还能用于制作红薯粉,红薯干,是一种非常好的储备粮食作物。” 苏临倏地瞪大眼睛,对小小的红薯藤产生了浓烈的好奇。 “是我孤陋寡闻了,之前从未听说这种作物。” 赵云宁笑了笑,“我也是无意间得到的种子,表哥没有听说的,也很正常。” 苏临被她明媚的笑容闪了闪,笑道:“亩产几千斤,听起来就好吃的红薯,一定要在燕国推广开。” 燕国普遍种植的作物是水稻小麦高粱粟米,最多亩产五百斤,红薯产量和蘑菇一般高,让人难以相信,又期待它是真的。 之前赵云宁说能种出亩产千斤的蘑菇,也没人信,但,她就是做到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