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考试结束-《北宋大相公》
第(1/3)页
贡院。
苏轼和其他那几个人依旧在针对第二天考试的题目进行着激烈的辩论,不过陆垚对他们几个人的争吵显得丝毫不感兴趣。他心中清楚,不管是疑罪从有,还是疑罪从轻,这些人再怎么争吵,都是没有定论的一个事情。
而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这是宋朝,虽说北宋其实比较起其他朝代,算是一个相对于自由的朝代,但是说到底,还是一言堂的封建社会。最后定罪的,不是其他人,而是皇上一人。所以在陆垚看来,其实这些人的争论是没什么意义的,有这个时间,还不如思考一下,自己怎么从实际出发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在这里高谈阔论。
时间一点点流逝,毕竟明天还有一天的考试,双方最终也是停止了争吵,各自洗漱准备睡去。
陆垚刚才一言不发不感兴趣的表现自然是被苏轼看在眼里,他刚一躺下,就对陆垚说道:“陆兄似乎对刚才的议题没有什么想法。”
陆垚耸耸肩,说道:“并非如此,我确实是也不知道哪一边的说法是正确的,你们两边都有各自的道理。”
苏轼本想再说些什么,不过陆垚却是直接闭上眼睛准备睡去了。看来陆垚确实对于这个话题没什么兴趣,于是,苏轼也只能悻悻作罢。
当然了,陆垚肯定是在装睡。因为这些人刚才辩论的场景,不由得让陆垚开始对日后的官场做起了一番谋划来。想来自己从穿越过来到现在,其实一直在做的无非是赚钱,还有一些娱乐性质的活动,还没有真正参与到政治当中去,等到自己真的参与到朝野政局当中去的时候,自己要如何做到独善其身呢?
陆垚索性开始深思了起来,仔细一想,其实陆垚已经有些明白了过来,自己现在所处的时间,确实是有些混乱,感觉本来该发生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而本来没发生的事情,也有些在提前到来。不知道是不是和自己穿越过来有关系。就拿西夏独立这件事情来说,现在朝野之上似乎还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情,之前陆垚跟陆盱提起西夏这个词的时候,陆盱还充满惊讶的眼神看着陆垚。不管这其中的原因如何,陆垚想着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凭借自己对于历史上大事的记忆来进行分析和判断,按照现在的局势,仁宗时期的第一次宋夏战争还没有爆发,若是按照正常时间顺序,到那个时候,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就要登场,接着就要打仗,那之后就是庆历新政,若是和这位大家在一起,说不定能找到一个新的改革方法。
对了,陆垚忽然想起,说起变法,在北宋影响更为深远的,那自然就是王安石变法了。而此时的王安石呢?按年龄来说应该是三十多岁,在做一个地方官,若是到时候,能够结合着范仲淹和王安石,再加上自己的力量,应该是可以控制朝廷局势的吧。
就在所有的学子们都在为这次考试发愁的时候,陆垚却已经想到了自己日后的打算了。
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意味着这次省试,已经进入到了最后一天的考试日了。不管前两天,你的发挥如何,会考出什么样的成绩,但是今日一过,基本上也就盖棺定论了。
陆垚在吃早饭的时候,其实已经从一些学子们的脸上看到了一些沮丧的神情。不用说,这些人一定是前两天考试的时候没有发挥好的那群人,此时的他们正在为前两天的发挥失常而感到惋惜,有些人甚至已经表示,要放弃今天的考试了,因为前两天的状态极差,就算今天超常发挥,也不会中榜。这些人,还没等这一日的考试开始,其实就已经算是放弃了自己这一次的科举机会。
而此时,陆垚看到苏轼主动走到了这些人身边开始安慰起他们来,告诉他们,不管前两日发挥如何,他们也要对得起自己精心准备的这次考试,最后一天也是不能松懈。
站在陆垚身旁的苏辙倒是忍不住开始吐槽起来。
“自己昨天都没发挥好还要我们安慰,今天转头安慰起别人来了。”
陆垚笑了笑,看来苏轼自己也明白了过来,虽说自己昨天写的那篇文章有些举例是瞎编的,不过只要整体文章文采出众论点明确,依旧是可以鹤立鸡群,显示出自己的才华的。
整个第三日的流程,跟第二日差不多,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只不过,第三日主要的考试内容,和前两日倒是大不相同。
第一日的考试着重考察诗经义,用现代话来说,着重于对于诗句诗词还有典故的一些理解,其实这部分,在陆垚看来,就和高考的时候考察文言文翻译还有古诗词描写意境一样,更多的,是考查考生们的背诵能力和理解能力。
而第二日的考试,为试论,说白了就是命题作文,就拿这次的考试来说,虽说苏轼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最后流传到后世成为佳话。但是其实昨天给到所有考生的题目,都是这几个字,只不过是苏轼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在后世得以流传罢了。这一考试科目主要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在这一项上,苏轼这种大才子就有了比寻常考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而今天,第三日考试,主要的考试内容,为试策。试策跟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时务提出具体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对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洒洒写了上万言的对策。由于策与论都是议论文体,宋人又将两者并称为“策论”。
而今日的试策题目,是由主考官欧阳修亲自出题。
“周天子之田方千里,号称万乘,万乘之马皆具,又有十二闲之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车马,车马岂不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其牧养之地又几何,而能容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广矣,常患无马,岂古之善养马而今不善乎?宜有说以对也。”
此题涉及对宋朝缺乏良马问题之关切,而要问答这道策问,不但需对马政有切实见解,也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几何知识。
这种题目,自然是难不住陆垚了,他当即写了一篇论述,从不同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