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景泰十八年-《堡宗别闹》


    第(3/3)页

    其余九卿,差不多都和陈循一样。

    都已经布告天下了,反对有用么?

    再说了,作为九卿,更理解国家的难处,现在太子殿下这一手,可以从根源上改变大明穷了近百年的现况,何乐不为。

    但有一个人例外。

    刑部尚书陈汝言。

    这位尚书一直是反对开海赋税过重的中坚力量,在这一次君臣博弈中,拉拢了不少人心,在各种造势下,俨然成了文官集团之首。

    朝堂在博弈,朝廷的布告已经生效。

    和朝中有人的豪门士族不同,国内那些衰微的士族,以及地位从古至今就一直低下的商贾们知道朝廷的这个政策后,那叫一个欢欣鼓舞。

    朝堂博弈他们没资格掺和。

    赶紧趁着政策下来,先搞几次海外贸易再说。

    至于赋税……

    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允许海贸规模太大,单次利润都在十万以下,上缴两成的赋税,收益依然能有上万甚至数万两,大赚啊。

    于是京畿的奉天殿还在旷日持久的对峙时,沿海的民间商贸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

    第二件大事,于谦请辞。

    男做进女做满,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的于少保,在景泰十八年五月份,将举办他的七十大寿寿宴,而人活七十古来稀。

    于谦老了。

    加上近来因为开海赋税,君臣博弈时,文官集团总是有意无意的将于谦挟裹在内,希望他能为大家说话。

    于谦心累。

    陛下仁厚、勤政,太子强势、睿智。

    如此搭档,于谦也放心。

    索性请辞。

    朱祁钰一听于谦请辞,高兴的很,结果没高兴到几个小时,得知消息的朱见济从军研院匆忙赶回乾清殿,不容置疑的说,不同意于谦请辞。

    朱祁钰顿时就不乐意了。

    两父子又开始互怼。

    /105/105805/28491668.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