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初到临清州-《扎纸匠:这是聊斋明末》


    第(2/3)页

    作为五大漕运粮仓之一,临清州的繁华丝毫不亚于济宁州,热闹非凡的漕运码头,人头攒动,数条繁华的街道围绕着码头而建,茶楼、青楼、戏园无一不全,街道尽数青砖砌筑,若非规模较小,纵是府城也比之不及。

    「真不愧是天下命脉!」

    一座茶楼上,一个年轻的士子凭窗而望,街道上车流不息,人声鼎沸,士子正是易容后的苏浩。

    ….

    在深山老林中剿了近十天后,他便回了济南府,从方海川手中拿到了纯阳无极功后几层内功心法之后,他便来了临清州。

    这十天里,他端了四个土匪山寨,获得了176点悟道点,将养元诀点到极限后,还剩下113点。

    「各位客官,楼下有衙门里的老爷们来查路引,麻烦各位客官将户籍和路引文书备好,免得等一下麻烦。」

    这时候,茶楼的掌柜走了过来道。

    「怎么又查?」

    这时候,坐在苏浩隔壁的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男人都囔道:「早上不是刚在客栈查过了吗?而且从江南过来,这都多少次了!」

    和中年男人坐在一起的男子拉了他一下,低声道:「他们查就查呗,我们又不是没有。」

    听到男人的话,苏浩眼睛微眯,这些人的手眼果然通天,竟然可以让衙门的人天天出来查户籍和路引。

    没一会,十几个穿着衙役衣服的人便走上了茶楼,然后一个个的查着户籍和路引,而坐在栏杆边的苏浩引起了衙役们的注意,一个捕头打扮的男子走到了苏浩身前,敲了敲桌子:「户籍、路引。」

    苏浩取出了自己的秀才证明和户籍文书,大明对于人员流动的限制是极其严格,想要去其它地方,你就得带着户籍文书和路引,户籍文书其实并不能当身份证明用,它的主要作用是证明路引的真实性,而路引才是出行的关键,路引只能通过县衙办理,通常路引上记录了出行人的户籍所在地、姓名、外貌、目的地等大部分信息。

    没有路引出行是重罪,一旦被发现,少则几

    年的牢狱之灾,要是县里刚好有没破的桉子,你就准备顶着吧。

    而且没有路引,到了一些收关税的关卡,你就过不去,一些检查严格的城池也进不去,客栈也不敢收你,因为收留没有路引的客人,客栈也要负连坐责任的。

    所以易容术这种东西,要说没有用吧,多少也有点,瞒一下熟人还可以,他父亲外出用易容术,就是担心得罪了人,被人通过熟人认出来,毕竟左道术士的圈子,说小不小,说大不大,被认出来的可能性不小。

    而去了其它地方,易容术这种东西真没啥用,因为根本没人认识你,人家认的是你的户籍和路引,除非你不进城、不住客栈、不买房子、甚至不进别人村子,在这个时代,一个陌生人进了别人村子,里正肯定会查你的户籍和路引,毕竟人家也担心来了土匪内应。

    至于抢别人的路引,用易容术假冒,那只能说,你想多了,因为是路引只是一次性的,从哪里到哪里都是限制死的,拿着去山东济南府的路引跑到山西或者湖广地区,那你只能祈祷查路引的人是瞎子。

    而且古代十里不同音,大部分商人说话都是带着自己家乡腔调的,抢了别人的路引,要是你不会这种腔调,也是很容易被认出来的,尤其是客栈掌柜这种常年接触三教九流的人更是一听就能听得出来,所以抢别人的路引,只能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更加引人注意。

    ….

    他这次易容只是不想引起别人注意罢了,接下来他得在这边查不知道多久,不经常易容的话,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的。

    拿起了苏浩的秀才证明检查了一下后,捕头用怀疑的目光看着苏浩:「你一个山西的秀才跑到这边来干嘛?」

    苏浩疑惑道:「访亲,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

    捕头将户籍文书和秀才证明放在桌上,接着说道:「最近有白莲教的余孽流窜到了这边,没事别在这里逗留。」

    说完之后,捕头便直接转身走向另一个人。

    白莲教余孽?

    听到这话,苏浩只能无奈地撇了撇嘴,这理由真完美,一点破绽都没有。

    继续倚着栏杆,望着下面的人流涌动,这时候,一道身影引起了苏浩的注意。

    他要等的人来了!

    临清州码头这边的船帮帮主池伟!

    船帮也就是两百年后声名显赫的漕帮(青帮)的雏形,按照朝廷的对于漕运船队的设置,漕运船队设总运官一名,下设运官二十名,各押运粮船二十只,每船设帮长一名,管领船户十九名,为了不受其它地方的人欺负,这么船户便会结伙,于是近两百年下来,各个漕运码头都会形成一两个船帮。

    看着池伟走过,苏浩也施施然地结了账,然后走下大街,跟在池伟的身后。

    想要查这种桉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池伟可能会留下后手,但也可能不会,如果对池伟动手,以池伟的身份,必然会第一时间惊动在他身后的人。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跟踪,摸清他的行动规律,看看他有没有留下后手,除了池伟以外,还有漕运船队的总运官,因为除了漕运船队,没多少人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漕粮盗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