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至此,也不用猜了。 虽然李昱还戴着面具,但是大家都已经喊出了名字。 到主持人上台来后,变得很为难了。 他站在李昱的身边,道:“大家都喊出了名字,很大声很笃定,那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先跟嘉宾说说话。” 主持人一个大喘气,把众人逗乐了。 同时,也继续保留着悬念。 只要李昱的面具不摘下来,悬念就一直还在。 只是不大了。 但是,节目该走的流程,还是要继续走。 主持人问道:“先生,刚才您的表演真的太精彩了,能把太平萧给我看一下吗?我想实在太好奇,你是怎么把太平萧应用到音乐中去的。” 主持人伸手要时,李昱本来已经准备给了。 可是听到他的话,李昱又收了回来。 李昱纠正道:“这叫唢呐,是华夏的传统乐器,你说的太平萧,应该是唢呐从华夏传到高句丽之后改的名字。” 然后,李昱才把唢呐重新递过去。 主持人明显的犹豫了,他纠结接还是不接。 接了,代表认同李昱说的话。 “高句丽?不是寒国吗?” 主持人也是脸皮厚,不接了,并辩驳起来:“太平萧在大寒冥国存在的历史很长了……” “不不不,不是寒国,是高句丽。” 李昱则是一点不客气地纠正:“这是不一样的,在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间,高句丽包括华夏东北地区和朝寒半岛,一直是华夏的附属国。” “而且,唢呐是华夏的传统乐器,但是起源并不是华夏。来自波斯,是祭祀时候用的。但是,只有华夏传承至今,国外已经没有了。” 他有理有据,时间地点历史考据清清楚楚。 而且认识清醒,并没有无脑地把唢呐说成华夏的乐器,这样跟主持人一对比,高下立判。 现场的寒国人鸦雀无声,无从反驳。 导演看这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立刻通过耳麦告诉主持人,让他接过唢呐,继续下去。 卡在这儿,算个什么事? 然后,导演就在纠结了,要不要把这段剪掉。 这段明显会惹来争议,场面还不好看,因为李昱的解释很清楚,且他的表现很强势,寸步不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