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卷6:朱先进记忆里的6806厂-《泥石流1》


    第(2/3)页

    从此,在鞋山湖6806厂,大家都心照不宣,冬天很少有人串门,都知道那是“造人”的最佳季节。只有那些还是单身的员工,才会在寒风中蹓跶,期望能碰到一点爱的火花。

    日子是平淡了些,艰苦些,但干得充实,不冻不饿的,也算过得顺畅舒坦。

    如今,只是这人一闲下来,心里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朱先进自己也说不出,这种生活到底是少了点什么。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的感觉。

    当然,此时的朱先进并不意识到,他此时正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被别人的脚步踩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李良进省城了,他心里波澜不小了一回,那时,能进机关,都是一种本事,能进城就是一种成功。朱先进也一样,他也想进城,也想外面的世界,虽然他甘于东西南北任党搬,但他也想党能把他搬出这偏辟的山沟沟。

    人有所思,人有所求,人有所望,才会使得人有所失,人有所闷,人有所缺。朱先进也不例外,他的心没定,是他对未来没有足够的把握,对时事变化没有洞察的能力,对自已的命运没有足够的自信,对工厂的未来没有美好的远景。

    李良走了不久,他的妻子洪华英也进了省城,看得出,送别的干部员工没有人不是一脸的羡慕,一脸的失落,一脸的仰望。

    朱先进就这样,每走一个干部员工,他都要失落一回,想得没得想的时候,他总想着李良说的如有话:鞋山湾,不一般,有朝一日变金山。

    每次想到这话,他心里总会多点希望。每次有人走他就失落,想到这话,他就充满了希望。

    李良虽然是工人出身,他可有十几样技术革新成果,典型的土专家,在同行中很有点小名气,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主抓梳棉机技改工作,他花了两年时间对梳棉机进行重大改进,速度大幅提高,产生能和工效都提高了,在全省纺织行业进行了推广。

    他没走之前,休息的时候,去别人工厂干活,一天就能拿人家一个的工资,这样的人才,却进了城,坐到了办公室里,人生没有假如,至少当时朱先进是为他惋惜的。

    其实,朱先进也有他的道理,毕竟他是从艺多不压身的时代走过来的,但是时代正在变化,管理时代的到来,令很多人脱颖而出,李良也是如此。

    李良不仅的技术天分,他的情商也非同一般,到了办公室,他就换了个人似的,很快适应了衣冠楚楚的生活,他喜欢功成在谈笑间的感觉。因此,他很快就成了供应部负责人。

    据说,他设计的农工一体化思路,成功与很多棉产地的村委,乡政府合作,实行种收一条龙服务,农民得了定心丸,企业也再不怕原材料波动,或缺少原材料。这种农工一体化模式,后来很多企业都争相效仿。

    这一举动也为李良在仕途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省局很多领导看来,他就是为市场经济而生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