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术 是否佳徒-《糜汉》


    第(2/3)页

    糜旸仁孝忠正,但品德比他更好的不是没有。

    糜旸取得公安一战的胜利,很令人瞩目以及赞叹。

    但这并不代表糜旸就是天下间唯一的名将,有了糜旸,刘备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胜负得失往往不是在于一个人,而是在于方方面面的比较。

    诸葛亮更喜爱的是治世之军政能臣,是能与他一起平定天下乱世的伙伴。

    而平定天下不能单靠武略,亦要有着长足的眼光。

    糜旸今夜的见解不足以让诸葛亮惊为天人,引为圭臬,但却让诸葛亮在糜旸身上看到了一种希望。

    糜旸今年不过二十一而已。

    诸葛亮今年已经四十岁,在万事顺遂之下,他最多只能再辅佐大汉二三十年而已。

    但之后的大汉就要有新的贤臣来看护,要有新的贤臣来继承他的衣钵继续守护大汉。

    以往诸葛亮将这种期望大多倾注在马谡与蒋琬身上,但今夜糜旸的表现,令他心中有了第三个人选。

    诸葛亮眼中闪着欣喜之色,他的脸色不再如方才一般古井无波,而是流露出了赞誉之色。

    诸葛亮看着糜旸言道:“你说的很好,虽然你的见解中亦有着疏漏之处,但你能在这般年纪有这般看法,已经是十分难得。”

    相比于马谡,糜旸的回答更符合诸葛亮的心意。

    诸葛亮觉得以往他有些忽略糜旸了。

    既然符合,那诸葛亮自然不吝于指教糜旸。

    诸葛亮没有第一时间回答糜旸方才所问的治政之道,而是先问糜旸道:“子晟可知何为兵权?”

    诸葛亮话语中已经有了教导之意,糜旸不会听不出来。

    他对着诸葛亮一拜道:“还望先生教我。”

    糜旸的求教态度很好。

    诸葛亮见状,脸上的满意之色更浓,他对着糜旸言道:“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

    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乱世之中,人心莫测,若想治政,则必先握有兵权在手。有兵权在手,子晟到汉兴郡中后,方能治政。这一点,子晟一定要切记。”

    糜旸听着这点,点了点头。

    在糜旸点头之后,诸葛亮继续教导道:“天下有治政之术,繁杂纷乱,不一而定。”

    “王化之政,适合于全局性、长远性的治理,用来处理具体事务就显得辽阔;

    策术之政,适合于扶危救难,在安定太平的时局下就不会有显著的效果;

    矫亢之政,适合于纠正侈奢坠落的风气,靠它来治理已经病入膏盲的国家只会越弄越糟;

    公刻之政,适用于纠正朝廷里的邪恶势力,靠它来治理中央之外的不正之风就容易失去民众;

    威猛之政,适合于讨伐内乱,靠它来管理和平时期的老百姓就未免大残暴了;

    技巧之政,宜于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用来解决贫穷衰弱,但过于看重,只能劳民伤财,给民众增加困苦。”

    这时在大堂之外,黄月英端着一些点心来到了大堂门口。

    但就在她要踏入大堂内之时,她看到了诸葛亮抱膝的举动。

    看见这一幕,黄月英的脸上浮现了惊讶的神色。

    自入益州以来,她很久没见过诸葛亮的这个举动了。

    黄月英又看了看诸葛亮对面的糜旸,她脸上流露出笑容,而后为了不打扰这两人,黄月英又默默退出了大堂。

    子晟,有福了。

    糜旸听着诸葛亮所言的治政之术,听得几乎有些入迷。

    糜旸从小到大亦看过不少经书典籍,亦听过许多政才讲政,但如诸葛亮这般将方方面面都分析到的治政之术,糜旸是第一次听闻。

    这是来自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政治心得与智慧!

    在入迷之时,糜旸的心中也有着感动。

    诸葛亮将自己的政治心得与智慧无私地告知给他,这便是传道受业解惑!

    在听完诸葛亮所说的话后,糜旸花了好一会儿,才完全消化诸葛亮所传授的知识。

    诸葛亮看着糜旸脸上的思索之色,他也不打扰,就这么静静等着糜旸。

    在糜旸消化完以后,他就马上问诸葛亮道:

    “葛师,以上都是治政之术,那治政之道呢?”

    面对糜旸的询问,诸葛亮取来书案上的一支毛笔,而后在书案上缓缓写下了一句话。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诸葛亮所写的这八个字,乃是出自《尚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