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把机翼糊上吧-《大明1805》


    第(2/3)页

    “好,也好,那就先这么试试……”

    李锐坐下去继续画图纸,把剩下的最后一点画完。

    朱靖垣有点着急,就问父亲借车,准备载着自己和李锐,带着图纸去工部的测试场地。

    朱简炎犹豫再三,最后也跟着一起去了。

    工部的试验场地有很多个,按照危险性、保密程度、所需场地类型和规模,分散在京师城内外周围以及外地。

    飞行机器的危险性一般,保密程度也不算很高,但是所需的场地比较大,选在了城西的大型室外试验场里。

    朱简炎的司机开车,载着朱简炎、朱靖垣、李锐三人直达试验场。

    李锐汇合了试验场的负责人,带着朱靖垣父子去了存放飞行机器测试设备的仓库,查看原有的那些测试飞机。

    最早期的测试飞机,跟后世的成熟的飞机,外形差异是非常大的。

    从一战时代到现代,绝大部分飞机的基本结构,都是有典型的纵向机身,加上横向的翅膀。

    再加上水平尾翼、垂直尾翼,以及各种形态的发动机,总体设计都是趋向统一的。

    但是早期的测试飞机,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且不说还有扑翼、旋翼、固定翼三个大的方向。

    所以这个仓库里面,有疑似可以挥动翅膀的大鸟,有头顶着巨型竹蜻蜓的吊篮,还有中间架着多层翼板的圆框。

    不过数量最多的,还是那些有金属框架支撑的,一层、两层甚至三层、四层平直机翼叠加的设计。

    其实这种变化已经说明,他们的设计已经逐步走向正确的方向了。

    参与设计和实验的人员,应该已经发现了一定的规律,纯粹的展开的横直固定翼,是能够提供升力的最简单设计。

    但是他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还在正确的机翼形态上努力的摸索。

    那些机翼大多只有机翼,没有正儿八经的机身。

    少部分有机身的,也大多是装了类似鸟类的头部和扇形尾巴,但是头部和尾巴都无法活动,看上去更像个巨大的风筝。

    大多只有两个叠起来的机翼,中间绑上了一个发动机,前头绑了两个螺旋桨,只是尺寸和机翼结构不完全一致。

    负责这边仓库的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工匠,跟在李锐身边看着仓库里面的东西,其中一个兴致勃勃的说:

    “李主事,今天做什么,扑翼还是旋翼?”

    这边的工匠也都知道,李锐其实不太认可固定翼飞机,相对而言更加支持旋翼机和扑翼机。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种观点,扑翼机是对照鸟类飞行,旋翼机可以参考竹蜻蜓,都是确定可以飞的。

    固定翼按理说只能滑翔,想要飞起来得和风筝那样,本身要足够的轻便,迎上足够大的风才行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