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三镇连叛1-《五代十国往事》


    第(2/3)页

    王景崇只带了几千禁军,担心兵力太少,于是就调发长安本地的驻军以及赵匡赞留下的牙兵,但他又担心这些关西士卒不愿卖命而逃亡,于是打算在他们的脸上刺字。王景崇非常谨慎地先故意“走漏”一点风声,试探军情民意,结果一位名叫赵思绾的军官率先积极响应,表示愿意做一个刺字的人,为大伙做个表率。

    见到地方军队如此配合,王景崇非常高兴。可他的副将齐藏珍却暗中提醒他,说赵思绾这人凶恶残暴,难以控制,最好杀了他,以防后患。

    王景崇没有答应。

    也许王景崇发自内心地认可齐藏珍的说法,但他真的不能采纳齐藏珍的建议。赵思绾不仅是地头蛇(地方军队的代表),更是率先响应号召的好员工,帮助缺乏群众基础的空降领导树立威望、统御群众的好员工,如果无故而杀之,王景崇如何在关西立足?

    后蜀这一次是兵分三路,分别接应后汉的三位叛逃者:秦州何重建、凤翔侯益、长安赵匡赞。

    王景崇在得到地方军队的支持后,率军主动出击,在子午谷对后蜀军队予以迎头痛击,俘斩三千人,后蜀军队败退,撤退到秦岭以南。

    后蜀的中路大军由降将张虔钊率领,出大散关,渡渭水、过宝鸡、接凤翔。当他们抵达宝鸡,与凤翔近在咫尺的时候,内部意见却产生了严重分歧。这种分歧随着王景崇反击的推进而持续发酵,并最终导致了后蜀这次北伐的败退。

    张虔钊的遭遇非常典型地展示了后蜀内部的分歧与矛盾:

    1,尴尬的身份背景

    张虔钊是降将。李从珂反凤翔时,他奉闵帝李从厚之命,率军征讨,兵败,投奔后蜀。

    当时后蜀的统治者是孟知祥。孟知祥非常重视张虔钊的弃暗投明,一来是因为张虔钊有勇有谋,是后唐时期有名的将帅,深受明宗李嗣源的器重;二来是他可以成为后蜀向关西染指的急先锋。

    可是现在后蜀的统治者是孟知祥之子孟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