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许敬宗又拿出自己没吃完的饼,就要走出房间又道:“大素,你带他多走走,与他一起吃酒。” 张大素呆愣地点头。 整个外交院除了张大象,最忙的就是许敬宗,他手中的人手也最多的,掌握着整个外交院的消息来源。 李孝恭带着全家来到了骊山,是李渊的堂侄,来了骊山自然要去见见太上皇。 刚走到门前就撞见了李渊一脸鄙夷的眼神。 “打仗不中用,在朝中也不中用,你有何颜面来见朕。”李渊冷哼着,嘴里碎碎念。 李孝恭躬身道:“当年年少便去平定巴蜀,侄子带兵攻入,连下三十余州生擒朱粲、第二年侄子平定巴蜀还没喘气,又奉命攻打萧梁大获全胜,第三年还未在长安城歇脚半日,又奉命诛杀王雄诞……” 听着侄子的这些功绩,李渊挥袖道:“不用说了。” 李孝恭躬身道:“那侄儿就不说了。” 李渊重新坐下来,“你终究还是比李道宗差一些。” “李道宗?”李孝恭的语调都高了几分,“他要不是跟着大军征战,他能有侄儿这般功绩?侄儿哪一次不是独自领兵!当年天下豪杰谁人不说我李孝恭?” “当年兄弟几个就剩下你们两个了,神通与玄道去世得早,朕不想见你,一见到你就想到了他们兄弟。” 李孝恭又是行礼,“侄儿告退。” 看这老大不小地真要走,李渊咬牙切齿,“站住!” 李孝恭停下脚步,“有何吩咐?” “给朕把院子扫一扫。” “喏。” “再给朕的衣服洗洗晾晒好。” “好。” 李孝恭点头办事。 自元宵夜过去,长安城内多了不少关于智慧的话题,莫名地带动了人们认知兴趣。 张阳抱着自己的女儿,她哭了好一会儿之后,像是哭累了,终于不再哭了。 候鸟出走了一个冬季,也回到了屋檐上。 看到女儿在怀里甚至笑了笑,张阳的心情大好,什么朝政,什么社稷,这些都可以放在一边。 管他的忠孝仁义,圣贤书白读就白读了。 李玥坐在纺车边织着今年春夏要穿的衣衫。 生活有波折又有平静的时候,看到女儿的笑脸,张阳越发坚定了自己要三十岁退休的理想。 “县侯,高士廉请见。” 张阳捏了捏女儿的生嫩的脸蛋,“不见。” 话语又过了一遍脑子,他诧异道:“谁?” 杨婶重复道:“许国公高士廉,说是想要见县侯。” 高士廉可是个大人物,自李世民登基,高士廉把持朝政多年,朝堂有近半人是他的门生。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成长得太快。 这也让他的大权只是短暂停留了三年,被李世民调入吏部之后,便开始被逐步架空。 直到现在的李世民能够掌握权力,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魏征等人能够主持朝政。 张阳犹豫再三,低语道:“还是不见了吧。” 杨婶点头,“这就去回话。” 过了半刻,杨婶又回来了,“许敬宗说是要在城南的酒肆见县侯。” 听到是许敬宗,张阳这才哄着女儿将她放到摇篮中。 又对媳妇道:“我出门一趟。” 李玥叮嘱道:“买点豆子回来,家里要准备酱油了。” 张阳闻言打开自己的一个小箱子,箱子中放着零零散散的铜钱,这都是媳妇给的零花,每天存下来的。 拿出其中一吊钱,穿着草鞋和粗布单衣便出了门。 其实许敬宗这次与大象,大素商议之后便准备见张尚书。 见人来了,他站起身用自己的袖子擦了擦桌子又摆上了酒碗。 张阳看着这一幕皱眉道:“老许,你能不能把你这种殷勤劲收一收。” 许敬宗挤出一副小脸,“知道张尚书喜欢干净,下官已经洗了手了。” 再招呼一旁的伙计,“一碟羊肉,一壶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