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些文臣武将少了哪一个对朝堂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这可都是大唐的中坚力量,开疆拓土指望着他们出谋划策呢。 按照之前王公公带自己走过的路线,张阳走过一个个小道,宫里的路很复杂,殿宇众多不小心就会迷路,发现路上的侍卫越来越多就说明路是对的。 总算见到了在这里来回踱步的李君羡。 张阳拱手道:“李将军一直都是值守这里吗?” 李君羡扶着腰间的横刀,板着脸,“正巧轮值,过两天便会换人,一切全听尉迟将军安排。” “昨天骊山送来的银钱到了吗?”张阳笑道。 “昨日傍晚到的。” 这家伙还是板着一张脸,好像永远都不会换表情。 拿出钥匙打开钱库的大锁,点亮门前的油灯。 昏暗的库房中空气很浑浊。 在库房内多了几个显眼的木箱子,骊山的钱箱子与宫里的箱子不同,骊山箱子是方方正正的。 打开箱子,内部的银饼整齐码放。 每一箱的银饼分量都仔细称量过。 农业为重的大唐,各地的粮食价格也有起伏。 粮价的波动往往与铜钱相关,硬通货还是银饼。 而银饼这种东西多数时候只在大宗货物交易才会使用。 朝中为了维持粮食价格,让更多的人吃得起粮食,也能够维持生活,现在一斗黍米八钱的价格还算合适,糜子的价格更便宜,一两银子作价一贯钱,够一地乡民花用许多。 寻常人家不追求奢靡的物质,只要挣得到铜钱也能满足生活的需求。 这种经济情况不算糟。 金银铜钱价格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还要多看一些典籍,现学现卖也要看一些,更需要能够治理经济平衡的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太难得了,也太难培养了。 张阳重新走出库房,“麻烦李将军帮忙搬银钱,十二箱就够了。” “喏!” 李君羡招呼着人手搬银饼。 搬钱的时候大家的心情都是很好的。 “张侍郎搬这些银钱做什么?”李君羡双手扶着箱子,与人一起搬着。 “给大家发俸禄。” “原来如此。” 听到这话,大家搬东西的速度更快了。 这年轻的大唐呀,缺钱!太缺钱,要发展,要建造,还要奶着天可汗让他开疆拓土。 张阳重新锁上门,带着人往尚书省而去,想到自己还被罚了三年俸禄,心情越加不爽利。 走到尚书省,公主皇子们都准备好了,她们各自拿着小板凳,还有宫女与太监抬着桌案。 “姐夫,我们都准备好了。”李丽质神色难得严肃。 张阳打开尚书省的门,“麻烦李将军将这些银饼搬进去,就放在正堂内的桌案边。” 此刻的尚书省正堂就一张桌案,三十多个侍卫扛着沉甸甸的箱子走入。 有个憨憨的兵士问道:“张侍郎,我们什么时候能领到俸禄?” 张阳看了看天日,“等各部去吏部核实了名册以及每人应发的俸禄,就可以了。” 送别这些人,张阳再看眼前的这些孩子,朗声道:“会写字上前一步。” 高阳公主和东阳公主先站了出来,还有李治,与清河。 其中高阳公主和东阳公主的年龄稍大一下,比李丽质小一些估摸着十二岁。 见大家都看着自己这个姐夫。 张阳又道:“能独自看懂文章的人再上前一步。” 现在就只剩下了高阳和东阳。 张阳暗暗点头,“高阳公主和东阳公主坐在正堂前,将前来领俸禄的人都记录下来。” “喏。”孩子有模有样地回应。 小孩子总喜欢学大人,在宫中长大的孩子见识过朝臣和武将与她们父皇讲话的模样。 他们也喜欢跟着学。 李丽质主动请缨,“我坐在姐夫一侧,帮助姐夫写记录。” 张阳将一个个箱子打开,入眼的是一块块银饼。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