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各方震动,女真归降-《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2/3)页

    “哈哈,好!此计可行,请继续!”袁崇焕看着那些来自辽地各处的大小部落使者们,见其彼此大眼瞪小眼,不由笑道:“海西女真各部靠海边近,可发挥海运优势。而‘北山女真’(野人女真)恐怕得费力些。”

    “野人女真”是中国明朝时期“女真族”三大部落之一。明代的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

    其中,“野人女真”地区最北,主要分布于海西(今松花江东)以北、以东和“建州女真”以东北的地方,对比后世的中国地图,包括了松花江中游、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俄罗斯鄂霍次克海岸与库页岛。

    另一说法是“女真族”分为四大部分,包括上述三部及“黑龙江女真”。“野人女真”是明朝官方的说法,实际上是由多个部落群组成,其中之一是居住在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其以东的滨海地区的“东海女真”。

    根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东海女真”分为“渥集部”、“瓦尔喀部”和“库尔喀部”。“渥集部”又称“窝集部”、“兀狄哈”。而“库尔喀部”又称“虎尔喀”、“胡儿胯”、“瑚里哈”。这些部落发展都落后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从西元1596年开始到西元1625年的三十年间,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多次出兵征伐“野人女真”。

    其中一些人没融入满族,而是形成赫哲族、鄂伦春族。也有与某古亚细亚人如尼夫赫人(虾夷人)融合,居住在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而此地在唐朝时被中原王朝称为“流鬼国”,因其朝贡者形貌丑陋如鬼。

    西元16世纪前,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在的女真部落与“东海女真”则通称为“野人女真”。其中,生活在外兴安岭附近的女真人被称为“北山女真”,生活在精奇里江流域的女真人被称为“索伦部”,生活在小兴安岭区域的女真人被称为“尼雅哈部”。不过,“费雅喀部”属于“东海女真”,活动在乌苏里江流域。

    “库尔喀部”属于“东海女真”,生活在后世的吉林浑春一带;“虎尔哈部”属于“东海女真”,生活中在后世黑龙江省宁安一带;“兀迪哈部”属于“东海女真”,生活在在后世的黑龙江省衣兰一带;

    “尼玛查部”属于“东海女真”,生活在后世俄罗斯境内阿穆尔斯克一带;“窝集部”属于“东海女真”,生活在后世俄罗斯境内希霍特山以东;“绥分部”属于“东海女真”,生活中在兴凯湖周边;“苦乌部”也属于“东海女真”,生活在后世俄罗斯境内的库页岛上。尽管这些女真人生活状态很原始,但并不妨碍其与外界交往。

    不过,后世也有人坚持认为东北“女真族”并没有八大部落,而只有三大部落而已,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这三大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也彼此征伐,但仍以“建州女真”的实力最强。

    早在元朝时期,“建州女真”的祖先原本居住在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地方,是“胡里改”(即“乌德盖人”)、“斡脱怜”二个“万户”的部族族民(部落成员),其蒙古酋长分别为“阿哈出”与“猛哥帖木儿”,后归附明朝。

    明朝嘉靖年间(西元1522年—西元1566年),“建州女真”的先民們分散聚居于辽东的东北边“建州卫”附近,即分布在明朝的“抚顺关”以东。與此同時,“海西女真”则散居于明朝的“开原城”以北的区域范围。

    当时,明朝在他们新的聚居地设置了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即“正统三年”设立“建州卫”,“正统五年”增设“建州左卫”,“正统七年”又增设“建州右卫”,任命各部首领为“土司”(土官),依照旧俗,各统其属。

    当然了,也有人说“建州女真”在“凡察”前也是“野人女真”,但在“成化犁庭”后,“建州女真”才被“驯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