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s),也有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北史?于阗传》也有相关的记载:“自高昌以西,诸国等人,深目高鼻。惟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 西元1006年,“于阗”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被伊斯兰化。到西元11世纪,其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再也不像唐宋以前的样子,反而成了纯粹的“回教徒”。 “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且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帖木儿大军”来说,“于阗”一直是“西域”地区不错的农、牧业产地,可以为大军提供第一轮补给。 当时,控制“西域”(新疆)的主要势力是“东察合台汗国”,决不会阻拦“帖木儿大军”过境,因为它没有这个实力,也更没有必要触霉头。相反,首鼠两端的“东察合台汗国”会一边给东面邻居明朝传递情报,一边给“帖木儿”大军提供补给,也好尽快送走这些“不速之客”,毕竟无论是明朝还是“帖木儿”,都不能得罪。 “帖木儿”通过其安排在东方世界长期经商的商队和使团,已经对当地(西域)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非了解,其清晰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明朝官府对西域各地区的了解。这使得“帖木儿大军”顺利通过了西域。 当时,明朝负责镇守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是“洪武朝”的名将“宋晟”,全权负责西北防务。不过,宋晟乃朱元璋的旧臣,如今年事已高,只能做个样子。于是,明朝西北地区各地防务只能交由边将代理。 这就给了“帖木儿”这只“老狐狸”以可乘之机,因其皇孙哈里正率领着两万精锐骑兵打前锋。根据西元15世纪的中亚军事习惯,这一时期做前锋的精锐骑兵通常会带上轻便“弩炮”,此物具有一定的攻坚能力。 “皇孙”阿里利用轻便“弩炮”的巨大扭力弹射石块,并参照了自己当初在攻打印度北方各个城市的经验,果然不服吹灰之力就攻克了明朝的“哈密卫”,同时威逼袭扰剩余“卫所”,从心理上可让卫所驻军一夜数惊。 此时,经验丰富的老将宋晟感觉到“帖木儿大军”绝非蒙古草原上的一般部落游骑能比,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威胁”。于是,他便将西北各个卫所的便方驻军调集起来,有27卫5所共9万余人,在“沙洲卫”附近拉开防线。而明军一集中起来后,那阵容顿时强大得很,也更显得“皇孙”哈里的两万骑兵有点不够看。 哈里知道不能困守孤城,于是将城中的各种物资搜罗一空后,立刻向西退守,以争取与大部队汇合。 宋晟是朱元璋时代留下来的老将,作战经验丰富,虽不知其他敌军规模,却也判断出敌人意图,于是决定采取“围歼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先将对方吃掉,以免让其逃脱后与别的敌军汇合,对己方大为不利。 西元1405年10月,明军以“十面埋伏”结合“天罗地网”的“战术”,在“哈密卫”附近将“帖木儿”的皇孙哈里所率领的两万骑兵团团围住。与此同时,明军各营9万大军则同时发起进攻,准备凭借兵力优势碾压对方。 不过,“皇孙”哈里则采用了当初与爷爷“帖木儿”一起西征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时的战法,面对“马穆鲁克王朝”成千上万蜂拥而至的“骆驼骑兵”强攻,主动结成“圆阵”防守并予以反击,即大队骑兵绕圆周运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