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皇帝大婚,万方来朝(中)-《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2/3)页

    “法家”乃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等人,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相比之下,“法家”提倡“霸道”和“暴政”,而“儒家”提倡“王道”和“仁政”。

    “名家”是战国时的学派,一名“辩者”,代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墨家”也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兼爱”(平等博爱)和“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

    “纵横家”即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其中有“合纵派”和“连横派”。“合纵派”代表人物是苏秦,主张“合纵”六国组团抗秦。“连横派”的代表是张仪,主张“连横”齐国以瓦解六国合纵,以便远交近攻。

    “杂家”即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其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其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前者为秦国丞相吕不韦让门客撰写,后者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所著。

    “农家”即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因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当时诸侯争霸且趋向统一的演变,使得衣食(尤其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显现,而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受社会各阶层关注。

    今天认为是贬义的“三教九流”一词,是中国古代民间根据人们地位和职业名称来划分的。“三教”没有什么特殊区分,而“九流”就不一样了。古代民间按社会地位,将“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同时,“九流”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按照第一种划分标准,“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按照第二种划分标准,则“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种田;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街、九卖糖。

    若按照地位和职业来区分,那人们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古代小说将其变成了含有“贬义”的词语。但早在汉朝之前,这些“三教九流”的名称是不含贬义的。

    但佩戴或摆放风水摆件时,古人要配合自己的五行以及相应的符咒和时辰,化煞力量倍增,效果无比。同时,“包衣”代表的是一个身份,是后世的满清贵族氏族社会里的家。,另一方面,包衣是清朝统治阶层里的臣子,有一些包衣奴才由于自己常年在皇亲贵族身边伺候,权力也变得大了一些。

    他们很容易受到重用和赏赐,相比较而下,地位也渐渐上升了一些,甚至有时权力超过了一些官员。

    所以,“包衣奴才”虽然有个“奴才”的名号,可在身份上来说,他们可并不是在社会最底层人员。而相比之下,一般奴才则相对地位要差很多,并且他们基本上不能当官,只能世代为奴,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