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就在武田执著于冲击信长阵地的时候,鹫之巢山的武田军阵地却出现了一股浓烟,原本胜赖将部分兵力留在鹫之巢山监视长筱城,但信长却秘密派酒井忠次配合长筱城端了这个据点。这个据点的失陷,是对“武田军”士气的又一次打击。此时,战况已到了胶着阶段,而疯狂的“武田军”硬是突破了两道“拒马栅栏”。 这得益于马场信春、内藤昌丰等猛将的实力。虽然武田胜赖下达的是傻瓜式命令,但这群虎将愣是把傻瓜式命令给打出了不错的效果,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此时,“拒马栅栏”和“铁炮”(倭铳)已不是战场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因“武田军”和织田军混战在一起,双方拼的是士气和意志力,而信长再次投入柴田胜家、羽柴秀吉、丹羽长秀三支队伍加入战团一起混战。 山县昌景则从侧翼杀入,却被德川手下的本多忠胜发现。于是,本多忠胜立刻指挥“铁炮队”将这名叱咤风云的猛将击毙。山县昌景的落马,使武田军一阵惊愕,他们连日作战,加上数次疯狂自杀性的冲锋,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早已到了极限。而猛将山县昌景的死,则是给了他们在精神上最后的一次重击! 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武田军”顿时陷入了崩溃,向凤来寺方向逃走。在混战中,小幡信贞、真田昌辉、真田信纲等数十名武将倒在了“设乐原”。信长发起了追击行动,并在途中将内藤昌丰杀死。而马场信春为了掩护武田胜赖率领残兵撤退,主动率部突入敌阵后战死当场。 “长筱之战”不仅在日本战争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甚至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它标志着新的“火药武器”相应战术已开始取代中世纪的旧式“骑兵战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铁炮”就已经克服了其固有的缺陷。事实上,在“长筱之战”中,织田信长的胜利并非单纯依赖“铁炮”,而是凭借“铁炮”与“三段击”战术、“拒马栅栏”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 例如,在“长筱之战”两年后的明朝万历五年(西元1577年)9月23日,上杉谦信就在“手取川”之战中击败了由柴田胜家率领的织田家的“铁炮部队”。由此可见,此时的“铁炮”(倭铳)还不是一种具备决定性意义的“新式武器”,而更多需要与战术、地形等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其实际应有的战斗力。 然而,不论“铁炮”的缺陷如何严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改变了古代日本传统的作战模式。随着“铁炮”的传入,使原本的步兵(“足轻”)更为受人重视。“足轻”原本是失地农民,被临时征召雇佣所组成。 在“铁炮”传入后,其逐渐向正规化和职业化转型,且各地“大名”们都先后装备起了“铁炮足轻”、“长枪足轻”、“弓箭足轻”,并探索他们与骑兵的配合之道,并且也去的了相当大的成就,至少战力比朝鲜军强。 等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爆发时,昔日连“火药”为何物都尚不知晓的日本,已然成为了一个“火器强国”,其军事实力至少能碾压周边的朝鲜和琉球,若无明朝亲自派兵参战,朝鲜恐怕早已被灭国。 爆发于明朝万历二十年(西元1592年)的“壬辰倭乱”,一开始就让“火器”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但没过多久就被平定。接着,日本兵依仗先进的“铁炮”,仅用两个月就从韩国的釜山一路打到了朝鲜的平壤。 在明朝万历二十年(西元1592年)的“平壤之战”中,日军用“铁炮”轻松射杀城墙上的李朝守军,因为李朝守军使用的弓弩射程远不及日军的“铁炮”,于是,日军轻取平壤后,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推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