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宣布新政,变法革新!(求订阅)-《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


    第(2/3)页

    这火耗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一开始,火耗或许不算什么。

    但久而久之,火耗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夸张,彻底成为一个乱象。

    官员们会向百姓讨要火耗损失,这会很大程度的加大百姓的负担,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

    而官员们向百姓讨要了火耗损失后,还会向朝廷报火耗损失,两头通吃,吃得肥头大耳,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其中一块就是火耗银的收入。

    明以后的清朝,因为清承明制,所以这问题同样发生在清朝。

    清朝的雍正皇帝,深思熟虑之后,出台了一个能将火耗和国家财政支出相平衡的办法:火耗归公。

    这个举措,可以简单理解成:用各地增收的火耗银,用作当地官府的办公费用。

    也可以理解成为是各地原来私下藏的钱,放到明面上当做养廉银。

    说白了。

    老百姓多交的钱,还是得多交,但这部分多交的钱,被公开化合法化。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因为变暗收为明收,变乱收为按规定征收率,的确稍微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阻止了地方州县官员贪腐。

    这算是一个折中的法子。

    可将原本贪污的钱,变成合法化的收入,这种缺德的事情,苏澈可干不出来,更不屑去做。

    他有更好的办法。

    用征收宝钞来替代原本的税收,可以直接解决空印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掉火耗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朝堂之上。

    苏澈简单介绍了自己这变法政策。

    首先,此后一概征收宝钞。

    无论是田赋还是徭役都合并成宝钞征收,这样就相当于废除的徭役,普通的百姓不用再向朝廷承担徭役。

    他们只要向朝廷缴纳宝钞就可以代替徭役。

    通过征收宝钞使得朝廷可以雇佣劳动力来承担徭役。

    这能让宝钞的市场价值,以及认可度,大幅度的上升。

    一旦这个政策实施,此后的宝钞和此前宝钞的信用程度,可谓是云泥之别,也不再有不断贬值一说。

    此前的宝钞,朱元璋只管印,从来不管通货膨胀的问题,更不管宝钞的信用度。

    虽说朱元璋熟读古今,文化方面并不算低,但在金融业这一方面,他的认知显然不够。

    此刻苏澈这一决策,能直接让宝钞流通起来,同时货币的购买力也会得到上升。

    一旦货币流通起来,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那大明的金融体系就会变得格外健康。

    只要金融体系变得健康,那苏澈就能进行放水,也不会再因为缺钱而苦恼。

    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有舍才有得。

    一旦宝钞得到广泛认可,民间的经济也会得到刺激。

    算是一举两得。

    其次,将种多样的力役,包括甲役徭役杂役力差等等,合并为一,总编为一条,并入田赋的夏秋两税一起征收。

    接着,将部分力役摊入田亩!

    这是一条鞭法的核心部分,只要将力役摊入田亩,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税收的公平,减轻普通平民百姓的负担。

    此后清朝所实行的摊丁入亩,其来源就在这里。

    一条鞭法简化收税手续,按土地和人口用货币收税,但没有废除人头税。

    而摊丁入亩则把人头税废除,只按土地多少收税。

    两者从本质上来说是共同的。

    苏澈并没有直接进行摊丁入亩,而是先进行部分力役摊入田亩,毕竟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政策要慢慢实行,不能太过着急。

    最后,需要做的就是归并税收,简化流程。

    无论是徭役还是田赋都合并成一个税额,然后把各个税收都统一缴纳。

    这样就达到了简化税收流程,归并税收项目的目的。

    当苏澈将这一条鞭法政策说完之后,立刻就有人跪倒在地,痛呼道:不可啊,陛下,万万不可,此策一出,伤国伤民,近些年宝钞已经越来越不值钱,各地宝钞价值各不相同,税收则完全相同,这会造成乱象啊!

    而且以宝钞征税,古今未有,此法当后患无穷!民心必变!!

    陛下还请三思,还请三思啊!

    宝钞这东西,源于元朝。

    可元朝的宝钞,是银本位,能兑换成银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而是银票一样的存在。

    但明朝的宝钞就不同了,根本不存在银本位之类,纯粹是将这玩意代替了货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