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纳粹执行官-《非战时特别行动小组》


    第(2/3)页

    在场所有人看着眼前这一幕,均是热泪盈眶的再次肃立致敬,仍是同声高喊着:“齐格…海尔!齐格…海尔!齐格…海尔!”

    原来这群老人,便是当年希特勒麾下的秘密警察,又称为盖世太保,他们当时的职责就是四处捉拿政治犯和反对纳粹政权的人士。

    盖世太保的权力非常巨大,不经审判就能对政治反对者和其他人员进行逮捕,这些人多半都被送往各式各样的集中营,例如劳动营、中途营、战俘营、康复营、人质营与灭绝营等。

    其中又以灭绝营最为恶名昭彰,它有个通俗易懂的别名,就是死亡营,专门用来执行种族灭绝的任务,主要的关押对象就是犹太人、斯拉夫人、共产党人与吉普赛人。

    大多数的集中营,尤其是灭绝营,通常设有毒气室与焚化炉,用来处置那些死在集中营里的人犯,欧洲各地至少有六百万个犹太人死在这些集中营里。因此,盖世太保这些杀人如麻的屠夫,自然得在战后接受审判,为他们过去的罪行付出代价。

    但是盖世太保并不是由区区几个人所组成的犯罪团伙,据统计,明确有数的盖世太保至少超过三万人,这还没算上各路与他们狼狈为奸的一丘之貉。但是战后的审判顶多是针对众所周知的几个首谋进行究责,绝大多数伪虎作倡或是遂行私欲的刽子手,正义在他们的身上根本无法获得伸张。

    便是因为如此,有些受害者的家属或亲友,便起而搜集这些落网之鱼的犯罪证据,想尽办法去为那些枉死的冤魂讨回公道,其中有一群行动最是果决,手段更是极端的复仇者,又被称为纳粹执行官。

    纳粹执行官并不是于法有据的执法者,他们不过是一介平民,一群有冤难伸的普通百姓,对这么一群既不专业又没权力的人来说,想要找到充足的犯罪证据去对这些干尽坏事的盖世太保进行究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部份盖世太保为了躲避可能的报复或法律责任,纷纷改名易姓或是远走他乡,这也让纳粹执行官伸张公理的难度更为增加,甚至有许多证据确凿的盖世太保,因为漫长的诉讼程序竞得以寿终正寝,这也让纳粹执行官只能徒呼负负。

    有些等不及冗长审判过程的纳粹执行官,便放弃了原来诉诸法律的繁琐途径,改为直接简单的替天行道,靠着自己的方法去为逝者讨回公道,简单讲,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而蜗居在阿卡木农场里的这一群九十几岁的欧裔白人,就是当年辗转数万里,为了逃避纳粹执行官的追杀,跨越半个地球来到库克群岛的一群盖世太保。

    那个精神矍铄的为首老人,阿鲁道,就是当时众人之中,官阶最高的少校长官,所有人便是在他的带领之下,隐居到库克群岛当时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而眼前这些塞满谷仓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当年那些盖世太保或是纳粹军人的后裔,他们或者是为了跟随家人避难,或是为了纳粹帝国过去的荣光,于是加入了这个所谓的新圣堂骑士团。

    之所以称为新圣堂骑士团,是因为当年希特勒深受一个就叫做新圣堂骑士团的反犹太组织影响,这个组织认为,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个地球只有保持其纯洁的血统,世界才有希望,因此必须消灭掉雅利安人以外的劣等民族。

    后来希特勒在其主要著作中,提出了德国人就是雅利安人后代的见解。在他看来,雅利安人建立了这么多国家,既勇敢又能征善战,德国人和雅利安人如此相似,因此德国人绝对是雅利安人的后代。

    这个组织的发起者是一个传教士兼占星家,他为希特勒占卜,预言他日后一定是个能够震撼世界的人。听了这些话,希特勒很是振奋,再加上这个组织的标志符号就是“卐”字,所以希特勒后来在设计纳粹党旗时,便选用了这一符号。

    为了延续这个光荣的传统,阿鲁道便重新复活了这个组织,将这群流浪万里的盖世太保取名为新圣堂骑士团。

    “同志们,今天我就将这枚代表新圣堂骑士团团长的徽章,交到席克多的手上,由他来担任下一任的新圣堂骑士团团长,继续带领大家前进。”阿鲁道这时手指着身边一名年约五十岁的精干壮年,然后招呼他走上舞台。

    “任重道远!我们肩负着日耳曼民族的骄傲,以及重返昔日荣光的历史任务,这条路,我们会坚定而勇敢的走下去。”席克多话一说完,台下所有人又是一阵欢呼。

    阿鲁道这时欣慰的看着台上的席克多,然后默默转身,招呼着那群同生共死了一辈子的战友,悄悄地走向谷仓旁的一间小房间里。

    这时尽管门外的喧闹声依然震天嘎响,屋里的十几个老人却是相对平静,毕竟经历了七十几年的颠沛流离,与那群纳粹执行官纠缠超过了半个世纪之久,眼下这个结果,对他们几个来说,或许是这辈子最好的句点。

    “阿鲁道,你以为席克多这孩子会带着大家往哪去呢?”一名叫做杜夫的老盖世太保,这么问着阿鲁道。

    “去哪都行,你得相信孩子们的能力。我们这几个老家伙无法避免终身逃亡的命运,那是因为我们过去曾经参与过的错误,只是因为我们不愿甘心就戮,更无法选择与全世界对抗,这才迫不得已非得选择四处逃亡。
    第(2/3)页